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俄媒稱中俄第三輪軍事技術合作高潮或將來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2-03 08:11:05  


俄羅斯第二架量產型蘇-35S戰機首飛成功。
  中評社北京12月3日電/據環球網引述俄羅斯《觀點報》11月29日報道,中俄關於可能供應蘇-35戰鬥機和117S渦噴發動機的談判,或許將會引發兩國第三輪大規模軍事技術合作高潮。

  二戰結束後中俄軍事技術合作經歷了兩個主要發展階段,雖然內容並不完全相同,結果卻很相似。第一階段是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開始的,實質上是蘇聯幫助遭受多年戰火浩劫的中國建設現代化工業,首先是軍事工業。作為當時的盟國,中國基本上從蘇聯得到了一切,包括武器裝備成品、生產技術、工廠、工程人才,以及一些現代化設計理念基礎,後者幫助中國在蘇聯專家撤走後獨立自主地完成了一些武器裝備研製項目,包括原子彈和洲際導彈。但是,這種“嫁接”合作方式並沒有給中國帶來預期的效果,之後60-70年代的動蕩,以及國防工業自主工程設計流派和傳統的缺乏,導致中國軍隊直到90年代之前仍在使用30年前從蘇聯得到的老舊武器。雖然在70年代中期與美國和西方的關係正常化後,中國武器裝備的整體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與軍事大國之間的技術差距仍舊相當驚人。當時中國空軍還在使用第1、第2代戰機,而美蘇空軍已經完成了換裝第4代戰鬥機的工作。

  俄媒稱,雖然與軍事大國相比有著較大差距,但是中國武器裝備簡單實用,物美價廉,在第三世界國家非常受歡迎。中國在繼續生產蘇式武器裝備的過程中逐漸掌握了相關技術,獨立自主地掌握了一些武器組件的生產工藝,進而自主研發出了國產產品。比如中國在70年代末研製的“紅纓-5”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就以10年前從越南和中東得到的蘇聯“箭-2”為基礎,利用了當時已經掌握的蘇聯電子裝備的生產技術。儘管“紅纓-5”,至少是其初期產品,在戰術技術性能上不如“箭”式,卻在1979-1989年的阿富汗戰爭中讓蘇軍吃盡了苦頭。到80年代末中蘇恢復正常商務關係時,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市場上蘇式武器裝備仿製品的供應大國。但是中國軍事產品的技術差距仍然較大,需要盡快縮小並消除。當時西方已經準備與中國進行有限的合作,但是並不打算向中國供應最新產品,只有以色列轉讓“獅”戰鬥機設計文獻是個例外。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