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美核潛艇擺“烏龍”暴露其非戰時安全隱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27 15:06:12  


 
  核潛艇非戰時事故不可小覷 

  非戰時潛艇事故往往給人一種錯覺,以為它的後果沒有戰爭帶來的後果嚴重,但事實並作如此。 

  半個世紀以來,許多國家在技術進步的前提下,紛紛開始研究潛艇作為攻擊武器的可能性。但這個過程始終充滿危險與失誤。早期的潛艇面臨著許多潛在危險。潛艇電池的氣體和酸性物質洩漏,魚雷爆炸和意外碰撞奪去了世界上幾千名水兵的生命。 

  世界大戰期間,大多數國家都致力於建造規模更大、性能更好、殺傷力更強的潛艇。許多力圖擴展自己艦隊的國家不停地進行各種類型的潛艇試驗,結果卻造成更多的潛艇事故。 

  戰後,潛艇的發展因核時代的到來而受到巨大推動。核能讓潛艇充滿無限活動的可能,核潛艇可以在大洋的深處神秘地任意穿梭。但任何核潛艇的沉沒都是災難性的事故,因為它們所產生的核輻射污染可能會給海底生物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害。 

  從目前收集的資料來看,雖然此類事故發生率不高,但其危害相當嚴重。 

  1961年6月,蘇聯“K-19”號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反應堆冷卻系統管路爆損,艇員全力搶修,造成兩人患急性放射病死亡。1985年8月,蘇聯“K-431”號巡航導彈核潛艇在船塢內排除故障時誤操作引起反應堆爆炸,造成10餘人死亡,環境受到污染,艇體嚴重損壞。 

  目前,世界上共有6艘核潛艇靜靜地躺在大洋深處。其中一部分神秘失蹤在大洋的深水區域,其核反應堆和導彈也隨之永遠與水草為伴。儘管一些科學家聲稱沉沒潛艇不會對環境構成威脅,因為大部分的失事潛艇都“躺”在大洋深處5000米以下。但仍有人認為,隨著海底核反應堆和核導彈的數量增多,污染世界大洋的可能性在不斷升高。 

  總的來說,今年發生的這兩起核潛艇碰撞事故的危害並不嚴重。但問題在於,我們不是每次都能如此幸運。特別是當潛艇發生事故時,官兵的理論水平和實際訓練水平才是能否規避風險的決定性因素。 

  從這個角度看,積極預防是根本,保證潛艇設備處於良好狀態是前提,而潛艇長指揮能力和自救訓練則是化險為夷的“關鍵”。(來源:中國青年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