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構建開放共享的全球數字教育生態
http://www.CRNTT.com   2023-03-08 07:48:22


  中評社北京3月8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近日在北京召開的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以“數字變革與教育未來”為主題,強調國際合作是全球教育變革特別是數字化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我國高度重視數字教育發展,將其作為數字中國重要組成部分,並呼籲各國攜手推動守正創新,使數字教育成果更多惠及各國人民。本期邀請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主持人:本報理論部主任、研究員 徐向梅
  
  數字技術帶來機遇與挑戰
  
  主持人:與傳統的教育方式相比,數字教育具有哪些新特點,其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楊宗凱(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副組長、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武漢理工大學校長):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是當今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鍵內容。教育數字化的關鍵就是通過徹底和全面的數字化轉型,形成數據驅動、人技結合、跨界開放的數字教育生態,構建更加敏捷、公平、可持續的數字教育體系,為學習者提供全面和豐富的學習體驗。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進程中,數字技術與傳統教育深度融合,催生數字教育。數字教育是指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核心數字技術,推動教育流程優化再造、結構重組,開發更多創新型智能教育應用及平台,提供更優質、更便捷、更高效的教育服務,提升學習者數字素養和能力,實現教育泛在化、個性化、精準化,打造“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無邊界教學。數字教育致力於構建以教育數字化引領的新型教育體系,從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4個維度進行深化改革,構建與數字時代相適應的全納、公平可持續、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高質量終身教育新形態,培養全面化、自由化、個性化發展的數字時代人才。相對於傳統教育,數字教育的特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知識與數據雙驅動。依托大數據等智能技術賦能,數字教育過程能夠多維度精準采集教育者與學習者的海量教學過程數據,並進行個性化精確分析,提供知識與數據雙重驅動下的教學、評價和管理,給予學習者充分的學習體驗。
  
  二是優質教育資源協同共享。優質的數字教育資源包括教師資源、教學資料、智能工具等多方面內容,數字化能保障不同區域、學校之間優質資源的高效流通、精準配置、有效共享;保障開展教學過程中,依托智能化工具實現規模化與個性化統一。
  
  三是強調能力提升為重、知識習得為基。數字化時代,教育的目的以全面發展學習者的能力為重點、以傳統知識的習得為基礎。多種數字技術能夠為學習者提供全方位的學習體驗,關注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綜合能力的提升,構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育人模式。
  
  從總體上看,我國數字教育是在電化教育、網絡教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83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電化教育工作會議,標誌著教育信息化進入起步發展階段。早期電化教育的重點是視聽媒體技術和資源的應用,之後發展到對教育形式和教育過程的改變,也就是對信息傳遞、信息存儲和信息控制的組識和設計。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我國的電化教育開啟了從多媒體教學設計向信息化教育轉化的進程。得益於互聯網技術的快速普及,網絡教育成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重點,各級各類學校開始廣泛應用網絡信息技術開展教育教學。
  
  進入數字教育時代,我國積極識變應變求變,統籌實施教育信息化與數字化戰略,逐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數字教育體系。2012年發布《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在此基礎上,陸續發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並積極布局一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戰略研究基地。教育部在2022年的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為數字時代教育發展指明方向。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是推進數字教育進程的重要載體,截至2023年2月,中小學平台現有資源4.4萬條,職業教育平台接入國家級、省級專業教學資源庫1173個,高等教育平台匯集2.7萬門優質慕課,基本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學資源庫。同時,我國數字教育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2019年舉辦首屆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2020年舉辦首屆慕課大會並成立世界慕課聯盟,2022年舉辦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大會,2023年舉辦首屆世界數字教育大會。
  
  國際上數字教育發展大抵也經歷了這樣的發展歷程。2022年9月,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牽頭的教育變革峰會,將教育數字化轉型作為教育變革的五大議題之一,提出落實教育數字化轉型的主要原則和實施建議。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計劃(NETP)已發布6版,主題從“迎接技術素養的挑戰”到“重塑技術在教育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視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2022年,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協會發布《地平線報告:教與學版》,提出影響未來高等教育教學的6項關鍵技術實踐,例如,用於學習分析的人工智能和用於學習工具的人工智能等。新加坡已發布5版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2019年出台的《教育技術計劃(2020—2030)》提出,利用電子形成性評估、電子校本評估和國家電子考試進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評估,推動數字教育轉型進程。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的革新會為未來教育帶來重大機遇與全新挑戰,亟需積極應變,激發教育內生動力。未來教育的最大特點就是人機結合的教育,ChatGPT等一批新型人工智能技術將進一步加快人機協同步伐,推進形成以人機協同為引領的未來教育新形態,建設全民化、終身化學習型社會,提升數字競爭力。數字教育依托數字化轉型,統籌運用數字技術,探索公平、優質、高效、個性、智慧、面向未來的教育,它將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拓寬教育可及性,使教育變得更加包容公平、更高質量、更加綠色、更加開放。
  
  我國為全球教育發展作出貢獻
  
  主持人:我國在數字教育國際合作方面取得哪些成果?
  
  吳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成員、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華中)常務副主任、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在數字化引領教育變革的時代,實行更加積極的數字教育開放合作戰略、提升國際合作的範圍和層次,有利於取長補短,協同推進數字化時代教育變革,建成高質量教育體系。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數字教育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國際影響力得到顯著提升,為全球教育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搭建國際經驗分享平台,加強政策對話溝通。2015年,我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舉辦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發布《青島宣言》,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之後大會多次舉辦,擴大了國際影響。2019年,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舉辦首屆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會議,就加強人工智能治理和創新網絡以及人工智能促進教師發展等問題進行探討,隨後會議持續舉辦,對人工智能與教育融合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2020年,舉辦首屆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大會,隨後每年舉辦一次,與多個國家和組織共同探討政策路徑,在高等教育慕課發展和在線教育資源建設方面建立起國際交流合作長效機制。近日,由我國教育部和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共同主辦的首屆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在北京舉行,旨在推動我國教育數字化工作取得新進展,為世界數字教育發展注入新動能。
  
  成立全球教育聯盟組織,推動國際教育發展。與來自多個地區的多家機構通過成立國際聯盟形式攜手面對來自教育領域的挑戰與危機,共同推動教育發展。例如,“世界數字教育聯盟”於近日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發起成立,該聯盟成員覆蓋我國知名高校、機構和企業,以及國外、國際組織和機構,致力於建立全球數字教育合作夥伴關係,與教育技術組織合作建立聯絡網,分享各國在數字教育領域的經驗。“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聯盟”於2020年成立,涵蓋六大洲14個國家的17所大學和3家在線教育機構,促成教育科技創新的雙邊和多邊合作,推廣公平普惠的終身教育。
  
  發布重要成果性文件,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2015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圍繞“信息技術與未來教育變革”主題,對“有效運用信息技術確保學習質量”“有關包容性和適切性的終身學習”等議題達成共識。2019年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針對未來教育展望、教育政策制定、教育供給和管理等多個方面提出新觀點、新經驗、新方案,並通過《北京共識——人工智能與教育》。在2022世界慕課與在線教育大會上發布《無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數字化發展報告》,介紹我國教育數字化系列宏觀政策、戰略舉措,提供中國方案、分享中國經驗。
  
  積極共享數字教育資源,擴大優質資源惠及範圍。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上線以來,功能持續優化升級,影響力不斷擴大,目前已基本建成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學資源庫,用戶覆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20年,教育部啟動高校在線教學國際平台建設項目“慕課出海”,推出代表中國水平、中國質量的多語言版國際平台和課程資源,“愛課程”和“學堂在線”兩個平台首批入選,為全球學習者提供多語種課程和學習服務。
  
  協同推進數字教育相關國際標準研製工作。截至2021年底,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發布國家標準52項、教育行業標準12項、信息行業化標準4項、提出並主導6項國際標準發布。教育信息化技術標準委員會中,有2人擔任國際標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共建的聯合技術委員會(JTC1)第36分技術委員會的工作組召集人,有10人擔任國際標準編輯。2023年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教育部發布7項智慧教育平台標準規範,重點圍繞平台、數據、資源、素養4個方面,為智慧教育平台體系建設與應用提供重要支撐,全面推進數字教育國際標準研製,打造數字教育標準化共同體。
  
  近年來,我國積極開展國際比較研究和國際合作,增進數字教育研究和實踐的國際交流。一方面,推動優質數字資源共建共享,構建共學共識、共同成長的數字空間,攜手並幫助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提升教育水平,共同推動數字化時代全球教育創新變革。另一方面,促進我國數字教育發展水平整體提升,與其他國家積極開展數字教育規劃、標準、監測評估等方面合作,互學互鑒,共促發展;提高數字教育研究、設計和實施水平,深入研究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全球教育發展模式變遷趨勢,關注知識產權保護、數據安全管理、數字倫理風險防範等,為世界數字教育貢獻中國力量。
  
  開放共享消除數字壁壘
  
  主持人:各國如何縮小相互之間的數字鴻溝、培育合作增長點、共享數字教育發展成果?
  
  畢新(西交利物浦大學黨委副書記、知識與信息中心主任):數字鴻溝和數字壁壘不但體現在國家之間,也體現在不同地區和人群之間,這給數字教育發展帶來挑戰。數字鴻溝表現為數字教育的普及率、數字素養水平、數字資源質量等方面的不平衡,即不同群體在數字設備接入、數字技術使用和數字能力培育等方面存在差異,可理解為不同主體受制於自身經濟發展水平“能不能連接”的問題。國際電信聯盟2022年統計報告《衡量數字發展:事實和數據》顯示,當前全球有三分之二的人使用互聯網,但還有27億人仍處於離線狀態,使用互聯網的人群在國家、性別、年齡和地區分布比例上也有較大差別。數字壁壘也被稱為數字保護主義,是貿易保護主義在數字經濟時代的具體體現,主要表現為不同國家之間在硬件和軟件合作方面的限制措施,可以理解為“願不願連接”的問題。
  
  數字時代為我們帶來了開放合作的高效平台,開放合作也已成為推動新時代教育變革創新的關鍵要素。國際合作是全球教育變革特別是數字化變革的重要驅動力,具體到我國,一方面我們致力於縮小國內教育的數字鴻溝,另一方面在國家間消減數字壁壘方面發揮引領作用。2022年我國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上線,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教育教學資源庫,超過1300萬國際用戶註冊。
  
  2022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教育的未來”報告中文版,從多個維度探討了未來教育的發展與重塑教育的可能方向,並提出行動建議,對全球教育變革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我國高校立足中國實際,自覺融通中外,面向全球進行優質教育資源輸出。西交利物浦大學(簡稱“西浦”)是經我國教育部批准,由西安交通大學和英國利物浦大學合作創立的新型國際大學,其教師和學生來自近100個國家和地區。自2006年建校之初就配合課堂教學實施在線學習管理系統,實現課前、課中及課後數字化學習,覆蓋全校所有課程。疫情期間國際交通受阻,西浦師生分布在世界各地,學校快速升級在線教學系統和軟件應用,開展在線教育教學和學習方法培訓,特別是不斷優化世界各地師生訪問校內教學系統和資源的運行速度及穩定性,確保教學順利進行,並在此過程中升級為雙平台架構的“學習超市”。作為全球學習者社區,西浦學習超市積極在英國相關網站及本校自身平台站點開設專門頁面分享來自一線老師的數字化教學經驗,編制並發布《課程設計開發流程及質量標準建議》,積極參與國際高校間交流,增強了中國高校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數字教育的國家間合作主要在地區協作或國際組織框架下進行。在聯合國組織框架下,為促進各國在數字化領域的政策溝通,國際電信聯盟2021年啟動Partner2Connect數字聯盟,助力全球互聯和數字化轉型。該項目已收到來自111個國家和地區247個實體的500項認捐,總價值達283.4億美元,相關方可通過其全球網絡平台交流信息、瞭解風險。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創新中心於2019年發起IIOE國際網絡教育學院項目。該平台通過課程資源共建共享、教師數字化教學培訓、ICT軟硬件支持、知識生產傳播等多元渠道促進全球高等教育發展,並凝聚院校、企業、機構等多方力量,幫助發展中國家院校建立智慧教室、增強教師技術應用能力等。IIOE合作參與機構包括11所亞太、非洲地區的高等院校,4所中國高校,還有8家信息化企業,服務了10000多名註冊教師,覆蓋135個國家與地區。
  
  除了聯合國系統的國際組織,其他政府間國際組織也在積極推進數字教育國際合作。二十國集團2022年高等教育與研究部長會議倡議共同引領教育數字化轉型執行力,促進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享共建,推動教育生態、學校形態、教學方式變革,合力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和綠色轉型。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等均提出重視發揮教育數字化對經濟發展、教育文化交流和區域一體化等的積極作用,致力於縮小相互之間的發展差距,有針對性地確立治理重點與合作形式。
  
  在全球數字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各國正在通過互相學習、借鑒及合作,不斷縮小相互之間的數字鴻溝、消除數字壁壘以及培育合作增長點。其中,中美教育對話、中美數字教育合作論壇、東盟數字化教育聯合研究中心、東盟數字化教育平台等為推動數字教育國際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無論是消除數字壁壘、縮小數字鴻溝、提升教育領域危機應對能力,還是培育合作增長點、挖掘發展新亮點、推動教育轉型創新,都需要堅持合作包容共贏的理念,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推動共同發展。各國應攜起手來,加強溝通交流,通過數字教育的開放合作,讓更多國家和人民搭乘數字時代的快車,共享數字教育發展成果。
  
  持續深化數字教育國際合作
  
  主持人:深化數字教育國際合作是大勢所趨,我國如何與世界各國一道共同構建開放共享、平等互利、健康安全的全球數字教育生態?
  
  黃榮懷(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專家組秘書長、互聯網教育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2022年9月,在聯合國總部召開的教育變革峰會指出,世界正面臨嚴重的教育危機,全球各國必須重新構想教育,邁向更加公正、永續、韌性與和平的未來。近日在北京召開的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發布世界數字教育發展合作倡議,倡導各國、各利益相關方深化數字教育國際合作。
  
  教育數字化轉型是持續利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技術手段變革教育和教學系統的過程。全球範圍內的教育數字化是一個複雜的歷史進程,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現實問題。
  
  一是各國信息化基礎設施存在差異,教育數字化轉型處於不同階段。從數字化轉型視角看教育信息化,存在三個發展階段:信息化設備與教學應用、信息化支撐與教育賦能、信息化引領與教育變革。由於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和數字鴻溝加劇,國家間的教育資金投入、網絡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等存在顯著差異。
  
  二是各國社會文化與教育體制不同,國際合作訴求各異。教育體制受社會文化制約,涉及機構設置和規範制定,在國際合作中往往出現政策不一、管理體制不同和學制不對應等問題。加之各國數字化轉型的目標和要求也有較大差異,因此,找到互利共贏的契合點仍是難點。
  
  三是各國資源與技術接口標準不一,教育理念與資源共享存在障礙。由於數字技術迅猛發展和教育數字化在全球快速推進,標準的制定仍滯後於實踐,在資源開發與應用、數字教育平台建設與互通等方面尚未形成國際標準體系,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教育數據互聯融通、資源有效流動、課程與學歷互認和研究成果共享等。
  
  四是技術迅速迭代與數據規模暴增,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風險加劇。在數據、算法和算力驅動下,數據規模呈指數級增長、海量式集聚態勢,使隱私數據洩露風險加劇,各國對數據跨國使用進行了更為嚴格的監管,客觀上制約了國際合作良性發展。
  
  為構建開放共享、平等互利、健康安全的全球數字教育生態,我國應與世界各國一道在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框架下進一步深化數字教育國際合作。
  
  第一,傳播中國信息化發展經驗,構建國際數字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我國應充分發揮在教育信息化領域的先行優勢,積極推動全球範圍內跨國、跨部門協同,建立由信息基礎設施、基礎性學習資源、適應性技術支持與大規模在線學習服務等要素構成的數字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擴大服務普及率、利用率及滲透率,消除數字壁壘、彌合數字鴻溝,促進後疫情時代全球教育復甦,實現教育公平和高質量發展。
  
  第二,倡導多邊多元對話與合作,建立健全數字教育全球夥伴關係。國際數字教育的發展需要在政府、學校、企業、社會間形成緊密的夥伴關係,開展多主體、多層次、多形式的對話與合作。政府應加強頂層規劃和政策引領,以轉變教學方式、構建智慧學習環境、研製前瞻性政策等為重點,促進智慧教育發展。區域和學校應創新技術支持的教與學方式,促進個性化學習和差異化教學,並對教學質量進行監測。企業應積極投資數字教育,提供技術支撐和解決方案。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利益相關方應通過共建國際數字教育中心、舉辦國際會議、開展合作研究等方式,促進國際合作機制形成。
  
  第三,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組織,引領國際數字教育標準體系建設。通過可量化、可監督、可比較的標準或規範實現資源高效配置、數字技術發展和治理體系完善,對提升數字教育發展水平具有重要意義。標準體系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技術標準體系,包括平台架構、訪問入口、信息安全、數據交換、知識圖譜、產權管理等;二是質量標準體系,包括數字教材、在線課程、學習交互等;三是服務標準體系,包括學習環境、學習支持、技術服務、內容確權、知識付費、培訓認證等。
  
  第四,發起全球性智慧教育研究,監測並促進數字教育可持續發展。智慧教育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目標形態,推進全球合作研究、開展智慧教育監測有助於研判數字技術教育應用所面臨的挑戰和發展趨勢。國家層面的智慧教育監測需要重點關注教育信息化的投入、產出、過程關節點以及數據采集渠道。202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等國際組織與北京師範大學聯合發起的“國家智慧教育戰略聯合研究計劃”,發布了一系列國家智慧教育評估指標。
  
  第五,夯實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推進網絡空間國際治理體系建設。倡導“通過設計保護隱私”,使個人數據隱私保護貫穿數字教育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業務流程規劃、場景落地等環節防範隱私洩露。在國家數據安全方面,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等法律法規,初步形成了數據跨境流動制度。下一步應不斷完善數據安全立法並加強監管,積極就多邊數據跨境流動進行磋商,建立健全網絡空間國際治理體系,為教育數字化國際合作提供保障。

  來源:經濟日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