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西方所謂“中國+N”計劃脫離現實
http://www.CRNTT.com   2023-07-23 08:37:53


  中評社北京7月23日電/過去幾年來,在新冠疫情以及美國加大對華遏壓等複雜因素影響下,西方一些跨國公司開始尋求將部分生產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這種轉變一開始被稱為“中國+1”。隨著美方不斷鼓噪“友案外包”“多岸外包”,“+1”發展成“+N”,相關動向也演變成部分市場人士眼中的所謂“中國+N”計劃。

  “中國+1”或“B計劃”最初由日本在21世紀初提出,隨著中國本土製造成本上漲加上中美經貿摩擦加劇以及疫情衝擊等因素影響,美歐企業近年來開始跟進該計劃。而從全球經濟競爭和產業變遷的趨勢來看,所謂“中國+1”或“中國+N”既不值得被跟風渲染也沒必要大驚小怪,因為全球產業分工與發展有其自身演變規律,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形成或打造同樣有其自身規律,既不可拔苗助長也不能人為切割,否則要麼欲速則不達,要麼增加交易成本甚至影響全球產業鏈或供應鏈的穩定。

  工業革命以來,真正稱得上“世界工廠”的國家是英國、美國和中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則是一定範圍內的“世界工廠”,這六個國家也是當今世界工業設計與製造能力最強的經濟體。

  從區域和全球製造業發展格局來看,作為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的先行經濟體和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自19世紀以來曾長期位居全球製造之巔,甚至在21世紀20年代的今天仍在全球高端製造業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工業革命稍晚於英國的法國,既是歐洲傳統農業強國,也是歐洲乃至世界性的重要工業化國家之一。與英國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美國,早在1894年即成為全球第一工業大國。美國的工業實力與高科技競爭力特別是顛覆性創新能力,在二戰期間以及戰後工業革命史上表現得淋漓盡致。2022年美國製造業增加值高達2.79萬億美元,儘管總量低於中國的4.98萬億美元,但在全球高端製造業領域,美國仍是技術最領先的,占據著價值鏈最頂層。德國作為當今歐洲首屈一指的經濟強國和製造業強國,不僅有著深厚的技術底蘊,也是工業文明高度發達、管理嚴謹的創新型國家。至於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扮演全球產業和製造中樞角色的日本,儘管受到人口老齡化等因素影響而失去了以往氣勢,但仍是當今世界排名第三的製造業強國。

  以中日韓為中心、東盟和印度為重要支撐的亞洲供應鏈,以美國為中心、加拿大和墨西哥為側翼的北美供應鏈,以德國為中心、英法意等為支撐點的歐洲供應鏈,通過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分工與合作,結合各自跨國公司在全球的運營布局,形成當今世界各具特色和優勢的“三大製造業中心”。其中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中占據30%的份額,因而被譽為頭號“世界工廠”。

  從全球產業發展史來看,18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80年代,由發達國家主導的“世界工廠”“世界製造中心”前後持續了200年左右。隨著改革開放持續深化並以2001年加入WTO為標誌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中國在經濟發展上獲得三大紅利——“入世”紅利、全球製造業轉移紅利以及人口紅利,經濟規模連上台階成為全球第二,並在2010年左右成為全球製造業產業鏈高、中、低段均比較完整的新興經濟體。

  但一方面,也正是從奧巴馬執政美國的2009年開始,以美國為代表的主要發達國家開始紛紛推出“再工業化”“製造業回流”等舉措。中美2007年左右形成的“中國生產—美國消費”格局在持續10年之後,隨著美方2018年單方面挑起對華經貿摩擦而出現一定程度上的斷裂。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在入世15年後開始從高速增長步入中高速區間。2015年起,一些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開始出現向外轉移與繼續吸收外資並存的局面,有些企業將生產線轉移到東南亞地區。

  以越南、印尼、印度等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目前尚不具備中國這樣作為“頭號世界工廠”的完整產業鏈配套、訓練有素的產業工人、高效的供應鏈管理以及相應的產品包裝設計、市場推廣、信息咨詢、售後服務與金融支持等體系化條件和能力。但它們普遍擁有較為充足而且年輕的勞動人口,基礎設施條件正在逐步改善,產業承接與配套能力提升較快,未來有潛力成為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重要支點。而對七國集團成員國的決策者而言,站在本國經濟安全角度“反思”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脆弱性,進而尋求在全球經濟變局中的最優應對方案,本身可以理解。但當過多泛政治化因素和陣營對抗思維摻雜進來,這種“反思”和應對就明顯脫離了正軌,結果適得其反。

  面對這種形勢,中國需要審慎應對以穩住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的基本盤與核心盤,但也不必過於擔憂“中國+N”戰略帶來的衝擊。當前,中國正在全力推進製造業轉型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的中樞地位有望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當然,真實世界的經濟發展與產業變遷有時無法與一般的靜態假定完全契合。隨著中國製造業發展邊際成本的提升以及國際新一輪產業轉移、技術變革與貿易條件的變化,特別是貿易保護主義和技術霸權主義的抬頭,中國需要通過內外循環的高度聯動與相互支持,通過大力推動數字技術革命、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供給以及人力資本的提升來實現製造業的整體升級,以應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外部戰略圍堵,為如期實現我們的遠景規劃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章玉貴(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