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學者:“我對中美關係的發展很有信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2-30 19:42:27  


  中評社北京12月30日電/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對中國進行了歷史性的“破冰”訪問。一個10歲的中國男孩在當時還是內部發行的《參考消息》上看到了有關訪問的報道。對於那時的金燦榮而言,美國與“美帝”發生了悄然的概念轉換。 

  新華社報道,在中美即將迎來建交30週年的今天,金燦榮已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主要研究方向就是美國。他自己也沒有想到,當年這個隨機選擇的研究方向和那個遠在大洋彼岸的國家會在他30多年的求學和工作生涯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記。作為國內知名的美國問題專家,他在中美關係、美國外交、美國政治制度與政治文化等研究領域頗有建樹。 

  “我剛懂事那會兒,中美之間沒什麼往來,除了宣傳中的口號,國內的老百姓也不知道美國是什麼樣。”金燦榮說。 

  20世紀60年代初,中美兩國關係仍處於緊張狀態,美國還是“帝國主義陣營”頭子,在中國的宣傳中,和“蘇聯修正主義”同為世界上動蕩的發源地,應當是革命的對象。60年代末、70年代初,隨著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中美重新調整了外交政策,開始試探和接觸。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後,中美關係逐漸邁上了正常發展的軌道。 

  “我1980年上大學那會兒中美關係就開始熱起來了。鄧小平1979年訪問美國時,專門安排電視台記者隨訪介紹了美國的一些情況,當時從電視上就能看到西雅圖一個普通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印象挺深刻的。”金燦榮說。 

  1992年,金燦榮第一次踏上美國的土地,電視畫面成了眼前活生生的現實。作為社科院的業務骨幹,他接受美國新聞署國際訪問者計劃的邀請,前往美國觀摩總統大選,在當地待了近一個月,對美國的經濟發展水準有了很直觀的印象。 

  “我在芝加哥趕上一次堵車,看著雙向的兩排長龍,感覺特震撼,可回想起來,根本比不上現在北京堵車的‘盛況’。” 

  更讓他感覺今非昔比的還有不少美國同行的態度:“那會兒美國關於中國的消息很少,即使有也多是負面的,一些美國學者也是居高臨下的。現在他們謙虛多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過去30年對中國的很多預測老是出錯。現在看美國的電視新聞,基本天天都有關於中國的,內容也客觀多了。”金燦榮說。 

  上世紀80至90年代,中美關係曾經經歷過一個震蕩期,但隨著中國自身的發展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中美兩國已開始用越來越成熟和務實的眼光看待彼此間的關係,中美關係步入了穩定、健康的良性發展軌道。 

  雙邊關係的成長也將國內的美國研究帶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金燦榮笑言,現在搞美國研究的材料、人數、機會之多,是他當年想都不敢想的。和他當年的隨機而定不同,他的很多學生都明確選擇了美國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或者前往美國深造。不論是在學界還是在普通老百姓中,美國熱顯而易見。 

  金燦榮現在的日程也更加繁忙。除了日常教學,他還多次應邀前往美國訪問和講學,參與了數次同美國學界的“二軌道對話”,同時還經常參加學術會議或是接受採訪,為中美關係的發展建言獻策。就在記者採訪他的同時,他還不斷被電話和訪客打斷,見縫插針地安排自己的日程。 

  “現在中美從經濟依存到社會聯繫都越來越緊密,政府間的對話渠道也大大增加,這給我們搞美國研究提供了很多機會。最近的金融危機就是我和好些美國同行的熱門話題,他們非常關心中國下一步將採取什麼行動,中國能否幫助美國走出這場危機。”金燦榮說。 

  對於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他也非常樂觀:“儘管中美關係這30年來的發展經歷了一些波折,但總體結果是好的。而且從未來看,中美關係的發展條件更好了——中國的力量上升了,中國也是中美關係發展中一個較為穩定的因素。我對中美關係的發展很有信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