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廣州菜的“和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17 10:21:40  


  廣州人對美食的追求與讚賞可用兩個字概括和味。廣州飲食重鮮,鮮是南方的魚與北方的羊之和;廣州飲食重湯,湯源於羹,羹是大羊(美)與小羊(羔)之和;食在廣州在味,味靠調和;廣州飲食的顯著特點博采眾長,中西融貫是廣之和。

  五味調和百味香,和是味全、昧廣、味美的基礎。

  1、羊、穗美名之和 

  五羊銜穀使廣州有了羊城和穗城的美名。廣州氣候溫和,廣州人處事隨和,廣州是共和的發祥地。

  羊秉性溫和,大吉羊——祥與和相聯就是祥和。十二生肖中羊為未,來離開本(根)而未到末(梢),是本末之和。

  穀穗都是禾,禾與和相通。禾,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時之中,故謂之禾(《說文解字》),以其和調入之生命。因此五羊銜穀之穀是禾也是和。和味與禾穗同源。

  2、鮮之和

  廣州人對美食的追求與讚賞可用兩字概括:和味。和是飲食文化審美問題的本質和基礎。菜看的味道,應在總體上協調平衡,各盡其美。講究菜肴味覺的多元性的同時,感覺適中、協調、自然。調味之調,貴在調和。五味調和百味香,五味調和是中國最古老的調味理論。中國古代的烹飪就最講究一個和宇,烹調的技術也全在一個和字上,和是中國烹飪的最高標準。和又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和追求的適度、中庸、和諧,是中國傳統的審美觀、道德觀、人生觀的標準。

  在中國,明代以前對美食往往用甘鮮兩字來評論,清朝美食家李漁則將鮮從與泛稱適口的甘中分離出來,提出鮮即甘之所從出也的精辟見解,即揭示了古之甘昧包括了甜昧和鮮味的事實。

  調味是一門科學,調味品少了不行,多了也不好,存在一個度的問題。任何一種調味料,過量的使用都達不到有味者使之出和五味調和的美味效果。飲食調昧要求鹹淡適中,講的就是嚴度要達到和諧效果。中國古代的調味理論很有哲理,在中國古代的味的觀念中,酸、辛、鹹、苦都有濃淡程度之別,過濃時即形成刺激,所以稱別味;甘味無此差別,是感覺不到刺激的昧,是正味。刺激的別味經過正味諧調,達到中和後不再感覺刺激。中國古代對濃味的食品調以滑甘,就是以甘味去衝淡別味,這就是和味。中國中醫抓藥有甘草和百味之說,可見甘味的和味作用。

  鮮味能起到和諧各種味的效果,從理論研究和實踐中都可以總結出飲食味要美,調好鹹和鮮、食無定味,有鮮更美和選好鮮味調味料,製作美食很重要等調味之理(在《鮮為人知》一書中可見到)。

  鮮味具有出味、入味、和味、矯味、改善口感等方面美食調味功效,其中和味功能是其它基本昧不具備的。現代風味化學研究表明,鮮味是美味之魂。鮮昧的調味之道:出味是成人之美,入味是可口鮮美,和味是調和之美(也是各見其美),矯味是去不足存美。粵菜特點之鮮是食在廣州的基礎。

  3、廣之和

  廣州文化姓廣。海納百川,有容為大、嚴博大寬容是嶺南海洋文化底蘊之廣;集東西南北,融古今中外.是嶺南文化內涵之廣;食在廣州,食全食美、和味是嶺南飲食文化之廣,太陽、海洋、養生之羊是嶺南文化生命活力之廣。

  廣州得天時、地理之優勢,食物資源豐富。中華的大一統,將中原飲食、文化的精華——羊和嘉穀帶來了廣州,擴大了飲食領域。廣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秦漢時期就開始與海外進行商品和文化的交流,使廣州的飲食發展空間得到無限延伸,使粵菜用料廣博奇異而勝人一籌,這也是粵菜脫穎而出、名揚海內外的原因。廣東菜用料廣而精,配料多而巧。粵菜精工細作注重調味、加工技法多樣善變,可謂食全食美,而尤以廣州為著名。

  廣州文化是五仙人帶來的游牧文化(羊)和農業文化(穀)與嶺南海洋文化(魚),西方(洋)文化之和,即廣州文化是以藍色文明——海洋文化為底蘊的越文化與中原文化、西方(洋)文化之和。嶺南文化之廣就是包容,就是和。

  來源: 新華網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