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粵北采茶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11 21:33:50  


  粵北采茶戲是流傳於粵北民間的地方民間小戲劇種。其源始於明清以前流行於閩、贛的“采茶山歌、小調”。隨中原文化(人口)遷徙,傳入嶺南,流行於粵北客家地區的民間小調。在其傳承的過程中,粵北采茶小調不斷吸收贛、湘南地區的民間花燈、花鼓的歌舞表演形式,逐漸形成粵北地區獨特的地方戲種。故此,粵北采茶戲又有“唱花燈、唱花鼓、唱大茶”等稱謂。又因其在表演形式上,常以一醜二旦(也有一醜一旦)登台,而被稱為“三角戲”,表演戲班亦稱為“三角班”。

  明清時期,粵北地區盛行民間專業演出“采茶戲”的“三角戲班”,主要集中在以韶關為中心的周邊地區,包括南雄、始興、曲江、樂昌、翁源、乳源,以及清遠的連(州)、陽(山)等地區,各戲班互不師承,由此形成了粵北采茶戲表演形式以及唱腔上的三大流派(南雄燈子、韶南大茶以及連陽調子),演出活動遍及粵東、贛南、湘南、桂東等廣大客(家)屬地區。

  清末民初,粵北采茶戲逐步走向成熟,各師承流派亦湧現出了一批在民間享有聲譽的職業藝人。在曲目、曲牌上亦形成了一大批的傳統劇目,如,頌揚婚姻自由的《磨豆腐》、《雙雙配》,懲惡揚善和宣揚家庭倫理的《賣雜貨》、《打狗勸夫》,以及鞭撻、諷刺社會醜惡的《阿三看姐》、《夜盜寒衣》、《打面缸》等等。

  建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粵北采茶戲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五十年代一批縣、市專業采茶戲劇團相繼成立,一批傳統的優秀劇目,也得到整理和恢復。儘管“文革”粵北采茶戲活動曾一度停頓,然而,其在建國後幾十年的發展中,粵北采茶戲仍湧現了包括古裝戲和現代戲在內的三百多個新創、新編劇目。一些傳統的劇目在其多年的演出中,通過不斷吸收、借鑒其它優秀劇種的長處,從而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粵北采茶戲正成為粵北區域地方藝術、戲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