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朝代最全祠堂群藏身瀝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16 11:54:18  


  中評社廣州訊 廣州日報報道,廣州市海珠區瀝滘村即將進行城中村改造的消息一出,引起很多衛氏族人和文物專家的關注,因為這裡不僅是廣州中軸線南段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還是有著近900年歷史的古村落,村裡現存的13座祠堂更是歷經宋、明、清和民國幾代,是廣府地區朝代最齊全的祠堂群。 

  衛氏大宗祠裡的牌坊使用了罕見的燕子鬥拱。 

  為此,瀝滘衛氏族人和廣州的文物專家呼籲,在城中村改造中,不僅要對已被列為文物的衛氏大宗祠進行原址保留,對其餘12座祠堂以及天後廟、衛國堯烈士故居等歷史文化遺產也應該進行原地保護和修復。 

  瀝滘村祠堂: 

  今年已經81歲的瀝滘衛氏第23世孫衛浩然老先生還是有些擔憂,“瀝滘村原有30多座祠堂,現存13座,還有眾多歷史文化遺跡需要保護。” 

  瀝滘曾是一個典型的嶺南水鄉,廣州有俗語稱“未有河南,先有瀝滘”,早在清代,這裡便是“五百年祖德,十三代書香”的名村。作為現在村裡輩分最高的老人,衛浩然一直為保護瀝滘村的歷史文化傳統而奔走。 

  在瀝滘村靠近珠江的碼頭邊上有著一棵參天古樹,枝葉茂密。衛浩然說:“這棵大葉榕已有500多年歷史,是瀝滘村現在最古老的樹。”大樹的旁邊還有一塊立於民國十九年的廣州市界碑。 

  從大榕樹往村裡走,不遠處就是著名的衛氏大公祠。衛浩然告訴記者:“這裡占地2000多平方米,是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開始籌款修建的,到1615年才建成,其間還經歷過3次重修。” 

  衛氏大宗祠: 

  用燕子鬥拱因是皇親國戚 

  走在大宗祠“百世周宗”的牌坊下,衛浩然頗為驕傲地說:“這個牌坊的造型與普通牌坊不同,上部是燕子鬥拱結構,只有皇親國戚或經皇帝欽准才能用。”為什麼瀝滘村的牌坊能用呢?衛浩然說,這裡有一段祖輩口耳相傳的故事:據說衛氏十二世孫衛西樵是明代嘉靖皇帝的外孫婿,衛氏也就沾上了皇親國戚的邊。 

  瀝滘東街是瀝滘村一條主要街道,兩邊都是三四層的農民房。在衛浩然的帶領下,記者來到東街旁的一座私營小醫院,走進一樓的一間診室,掀開窗簾,看到的居然是三塊清代的古碑,而對門的另一間診室裡還藏著另一塊古碑。4塊古碑大小相若,大約長1.5米、寬0.5米,上面清晰可見乾隆、嘉慶年間的字樣。 

  “以水為財”築堤圍: 

  築堤圍抗洪子孫要受重懲 

  衛氏大宗祠側門邊上的另外一塊石碑也十分有意思,碑文為“祠內眾孫如有在祠右一帶黃羅滘北濠等將潮田築圍者,本人及子孫永不得入祠享胙”。 

  看護祠堂的長老衛本立解釋,衛氏大宗祠南面就是珠江,周圍河網密布,每年江河水泛濫時,都會淹了衛氏大宗祠前面的水田,甚至湧進祠堂裡面。但是碑文要求子孫絕對不能築堤圍把水擋在外面,否則本人及子孫都不能進入祠堂裡分燒肉,即不承認他是衛氏後人。“因為古人認為‘水’為財,祠堂是全村風水最好的地方,寧可水淹祠堂,討個吉利,也千萬不能把財擋住了。” 

  12座祠堂是原狀保護還是原狀遷建? 

  今年7月初召開的全市“三舊”改造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瀝滘村改造方案獲得通過。記者從市三舊辦了解到,根據該方案,衛氏大宗祠將原地原狀保護,而其餘12座祠堂都將進行原狀遷建,變成相對集中的幾處。 

  對於原狀遷建,衛浩然表示:“除了大宗祠外的12間祠堂都應該原地原狀地保存下來。”文博專家羅雨林也表示:“拆舊建新同樣是破壞文物的表現,現在很多城中村改造都說要保護性遷建,實際上我認為這是建設性破壞。文物不僅是建築材料,即使是用拆掉的舊材料,也無法建得和原來一模一樣。” 

  市三舊辦有關負責人向記者解釋說:“改造方案中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是很重要的一環,每個城中村的改造都有這個專題,但一般保護的都是文物,其他的歷史建築是否應該保護、怎樣保護都是徵求過文保部門意見的。至於保護性遷建,主要原因是這些歷史建築的位置與規劃道路、房屋等有衝突,所以需要遷移。” 

  記者在海珠區文廣新局今年7月15日發出的一份《關於瀝滘村衛氏宗祠問題的複函》中也看到,該局表示尚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12座衛氏祠堂均為明清時期的歷史建築……在城中村改造規劃中按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制定實施方案,切實加強對瀝滘村衛氏祠堂的保護。 

  對此,羅雨林說:“歷史建築也可以上升為文物保護單位,我們已經多次呼籲對這12座祠堂盡快掛牌。而在城中村改造中,不應該是文物為道路和樓房讓位,而是道路和樓房為文物讓位,因為房子哪裡都可以蓋,而承載著歷史和文化的文物卻不可再生。”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