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顯惠:以真實的血肉銘刻歷史災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30 16:19:04  


作家楊顯惠
  《定西孤兒院紀事》終於出版了,讓人感到欣喜和欣慰。在當今文壇上,楊顯惠並不是一位很著名的作家。但在未來的文學史上,他卻很可能是一位令同時期人感到驕傲或羞愧的作家。2000年他的《夾邊溝記事》在《上海文學》和《小說界》上連載,在看過它們的讀者間引起強烈震動。2004年《定西孤兒院紀事》又在《上海文學》連載,不但再次給讀者帶來震動,藝術上也更爐火純青。兩部系列作品寫的都是“受苦人的絕境”,“夾邊溝”是一批“右派分子”的流放地,“定西專區”是1960年左右的“大饑荒”在甘肅省內的一個“重災區”。小說通過遺孤們的敍述,將一幕幕饑餓與死亡的慘烈情境撕裂在人們眼前。這些以細節構成的個人的故事,使那場慘絕人寰的災難變得具體可感,逼迫要繼續活下去的人們不得不面對、反思。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以紀實的態度、文學的形式直面書寫這段“大饑荒”歷史的,這應該算是第一次。

  值得注意的是,楊顯惠的創作不僅在思想上具有強烈的震撼性,在藝術上也頗具特色。作者在忠實史料事實和當事人陳述事實的基礎上,創作出一個個具有高度典型性和原創性的作品。每個故事都經過精心的剪裁和藝術處理,一些篇目白描的功夫已達爐火純青。在大量“一地雞毛式”的寫作中,這樣既直搗人心又講究技巧的現實主義力作如鳳毛麟角。這一方面為當下處於委頓狀態的現實主義寫作走出困境進行了有益探索,同時也為正越來越成為熱潮的“底層寫作”樹立了典範。

  讀楊顯惠的作品,其藝術上的匠心開始往往不易被人察覺。讀者以為自己只是被故事題材本身的慘烈性所震撼。但讀完整個系列,你會發現,這些作品的震撼力居然具有驚人的可重複性和可持續性——所有故事都有一個共同的情節模式:從忍饑挨餓到家破人亡;讀者反復體驗的也是同一種閱讀感受:從震驚刺痛到痛定思痛。以極端的題材書寫極端的體驗以達到極端的震撼效果,這樣的作品創作一個或許還不是太難,完成一個系列則是對作者材料佔有的豐富性、選材剪裁的精准性和敍述虛構的技巧性的極高挑戰。

  《定西孤兒院紀事》系列共有22個故事。每個故事相對獨立,敍述的方式很簡單,就是在老老實實地講故事。敍述的語氣沉抑而低緩,氣氛一開始也並不濃烈,但實際上是一種情節和情緒上的鋪墊,它像一條路徑引導讀者從當下閱讀的現實空間走向故事空間,也就是從人間走向地獄。通常是在故事進入到三分之一以後,繩索才慢慢地抽緊,慘烈的情景一幕幕地出現,讀者的心在驚愕中一點點地下沉,直到受到那重重的一擊——那就是這個故事的“核兒”——楊顯惠的作品之所以每篇都能震動人心,不管你已經有了多高的心理預期,就是因為每次那個故事的“核兒”都是不一樣的。比如,第一個故事《黑石頭》的“核兒”,是兩個母親的駭人之舉,一個為了孩子有資格進孤兒院,在政府已經開始發放少量救濟糧有望活命的時候,活活勒死自己;一個為了自己活命,將親生孩子的屍體煮了吃,最後活到90多歲。《老大難》的“核兒”是一個中國的母親面臨“蘇菲式的抉擇”:在餓死人的日子,母親“狠心”地撇下兒子,帶著女兒改嫁,最後母子見面時那種羞辱交加愛恨相纏的情景,令人肝腸寸斷。《姐姐》的“核兒”也是一場可怕的抉擇,一對凍餓交加的姐弟,在趁人之危的牧羊人家借宿,倔強的姐姐為了保住弟弟這棵“家裏獨苗苗”的命,被迫獻出了自己的貞操。……這些故事的“核兒”構成了一個個作品的高潮,一次次衝破讀者的心理疆界,它們的作用不僅在於揭露“歷史的真相”,也從不同角度開掘出“人性的真相”,具有相當的普適性和超越性。

  這些能夠穿透人心的故事的“核兒”當然是從大量的素材故事中過濾挑選出來的,應該說是有多少“核兒”才能成就多少篇故事。為了寫作《夾邊溝記事》,作者花費五年時間,尋訪了一百多名右派,最後寫成21篇。《定西孤兒院紀事》的寫作也是歷時三年,採訪了150多名孤兒,最後成就22篇故事。作者的工作首先是從大量片斷的、邏輯並不明晰的並且具有相似性的故事素材中,發現、篩選出那些“硬度”足夠並且具有新質和代表性的“核兒”——它們可能是一個情節、一個細節或一個場景,再根據這些“核兒”的形狀,運用移花接木、雜糅拼貼等方式,創作出一個個相對獨立完整的作品。

  楊顯惠採用的應該說是最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的創作方法——“下生活”、收集素材、藝術加工。這樣的創作方法曾經是中國當代文學的創作主流,現在則幾乎成了少數人的堅持。作為一位多年來默默無聞的老作家,楊顯惠給文壇帶來的最深觸動是,他多年來默默無聞地堅持著很多“過時”的東西:“過時”的觀念立場,“過時”的文學理想,“過時”的創作方式……這些不斷被文壇痛快丟掉的東西,在他身上居然還那麼完整地保持著,並且還能放射出這麼耀眼的光芒。不管他和他的作品在今天是否能得到充分的認可和評價,相信大浪淘沙之後,會被銘刻進史冊。

  作者:邵燕君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