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吃”的意識形態之分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9-10 17:14:37  


  “民以食為天”、“食色,性也”,先代聖人指出的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人之生存,吃是首要的因素。如果沒有了這個基礎,即便是再高貴雅致的生命也將萎靡困頓,失去延續下去的可能。套用一句濫俗的話來說,是“吃不是萬能的,沒有吃卻是萬萬不能的”。正因為此,吃被賦予了不容置疑的神聖性。

  古往今來,為著一個“吃”字,人們生產了多少可歌可泣和多少駭人聽聞的故事,恐怕只能是用“海水不可鬥量”來形容了。於是,我們無可否認,在神聖的滿足生理需要的“吃”之上,有一個更為神聖的“吃”道。

  《吃亦有道》的作者雋虔是一位飽含人文關懷的思考者。他憂心於當下中國社會的“失道”之吃:色情的吃、血淋淋的吃、炫耀奢侈的吃、缺乏安全保障的吃……林林總總,活脫脫的一幅當代中國社會吃相的“百醜圖”,用一個詞來說,就是“饕餮”;作者進一步闡析“失道之吃”氾濫背後的原因。這裏,我們看到了作者頗為深刻的“洞穿”:人作為動物與生俱來的佔有欲、中國人傳統中的“面子”觀念、道德威懾力的喪失等等,而最重要的,作者將思考指向了當下“公地”的私人化佔有問題。“公地”本是公眾所共同擁有的社會領域,但是,在制度保障的最後屏障喪失之後,“公地”卻成了“悲地”,一塊“悲哀之地,悲傷之地,悲痛之地”,中國特色的“公有制”,由於所有者身份的不能落地,結果是異化成了“反正是阿爺的,公家的東西不用白不用,不吃白不吃,公家的錢不花白不花”的局面,也催生了如“吃自己的飯,以不餓為准;吃朋友的飯,以吃飽為准;吃老闆的飯,以吃好為准;吃公家的飯,以撐不死為准”之類充滿悲哀和無奈的網絡流行語。

  分析眼下大行其道的吃之意識形態,其中有著太多不合理的成分。因此,在著眼當下及未來全球人類生存的高度,對現有的吃之意識形態剝繭抽絲,剔除其中陳腐落後的因素,張揚其中合理向善的因素,就成了重建吃之“正道”工程不可或缺的環節。良心、道德、制度設計……如何在合乎人道和“天道”的框架內重建“吃”之“道”?在軟性的精神資源和剛性的制度資源之間,作者對吃之“正道”的重建開出了自己的“藥方”--

  精神層面的: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態倫理觀,感恩惜福和對於超自然有所忌憚的宗教信仰,愛與同情的普世關懷,節儉消費、綠色消費的科學消費觀,從自身做起的誠信道德觀;

  制度層面的:政府資源掌控與分配的法治化;

  市場層面的:食品消費的品牌化。

  如是等等,作者所思考的,其實正是中國傳統“精深博大”之“吃”文化的現代轉型問題。《吃亦有道》給予讀者的啟發,全部蘊涵在這看似簡單實則頗見深刻的通俗文字當中。

  環視我們生存的周遭環境,一個事實昭然橫陳:這是一個魚龍混雜的時代,這是一個魚目混珠的時代,這是一個王綱解紐的時代,這是一個新規則重建的時代。在市場化路程上摸索前行了1/4世紀有餘的中國當下社會,墮落與高尚同在、萎頓與進取共行、絕望與希望相伴。這實在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把握自己、幫助他人辨清未來之途的“混亂”時刻。這樣的時代,實在是太需要更多的像雋虔這樣的作者,在眾聲嘈雜中發出自己深思熟慮的聲音,正本清源,以聆聽自己,啟示他人。(作者:黃樹森)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