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梅州打造“文化名城” 席獅舞傳承亟待解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19 15:59:41  


  廣東梅州的席獅舞,俗稱“打席獅”,是佛教盛傳梅州時期、結合客家文化所產生的一種傳統民間祭祀舞蹈。2008年“席獅舞”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梅州市民間文化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懷著對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切,近日記者專程走訪“席獅舞”傳承人釋寶華。

  在通往碧峰寺的路上,佛聲回蕩在百歲山的上空,顯得格外莊重。年近古稀的釋寶華面對記者的來訪表現非常高興,並把我們迎進了狹小的會客室。在簡陋的墻壁上,記者看到墻上掛滿了國家級和省市有關領導前來視察時的照片,頗為搶眼。

  在採訪中釋寶華告訴記者,“席獅舞”源於梁朝,是民間用來驅魔降妖的禮儀法式,傳說其有降妖除魔的作用,所以被民間廣為推崇。過去梅州宗教活動昌盛,從事佛教活動的人數較多,因此民間舉辦喪事時都願意請佛家弟子到家做香花佛事,以求日後平安。而“獅子”寓吉祥,可驅除不吉祥之物,因此“席獅舞”成為民間舉辦喪事的重要儀式。

  談起與席獅舞的結緣,釋寶華感慨地說,上世紀70年代,家庭生活非常艱苦,14歲時便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務農。18歲時一次偶然的機會跟著身為和尚的父親學起了做法事,當時周圍的和尚都覺他與“席獅舞”有緣,鼓勵他學習,於是他便下定決心跟隨父親學起了席獅舞。經過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刻苦操練,漸漸熱愛上了這種舞蹈。釋寶華掌握了表演“席獅舞”的精髓後,把獅子的形態演得惟妙惟肖,深受當地人們的喜愛。

  在談起席獅舞的傳承情況,釋寶華說,“席獅舞”表演難度非常之大,表演者要模仿舞獅子跳澗、撲食、飲水、采青等各種動作,這些都要靠硬功夫,不可能一蹴而就,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方能把功夫學到家。當今年輕人雖然對學習“席獅舞”感興趣,但終因怕苦而選擇放棄。如今在5位學習”席獅舞”的徒弟中,練得較為傳神的有兩個徒弟,一位是釋寶華自己的兒子,年僅27歲;另一位較大的已有36歲。

  據了解,為了保護發揚民間藝術,梅江區政府制訂了10年保護計劃,採取了理論研究和社會普查撰寫資料,同時還鼓勵身懷“席獅舞“絕技的老師傅,發揮“傳幫帶”作用,培養年輕一代。在保持傳統“席獅舞”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完善,培養創作人員(音樂、舞蹈),把梅州獨具特色的“席獅舞”在客家地區早日煥發光彩。

  此外,梅江區教育部門在梅州市粵東少林文武學校建立常年培訓基地,努力把“席獅舞”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通過教學形式廣泛推廣,為梅州市打造“文化名城” 增添活力。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