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廣州沙面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9-03 16:58:45  


  今年4月底,我到香港參加馬禮遜來華200周年的學術會,與會學人皆提到,這位開拓了西方與中國文化交流的先鋒,他到華的第一天,是在廣州十三行居住的。而現在十三行已經蕩然無存。這幾天我到廣州小住,原本想去十三行老街走走,不料在街邊見小報頭版:“十三行老街大火”,於是我們只好拐去了沙面。

  從高架橋下轉彎,一下子就從喧囂的鬧市轉入一片寧靜的綠蔭。這裏是廣州的寶地,珠江白鵝潭邊的小島,四周整齊聳立著一棟棟各具風格的西式舊樓,各樓大門多緊閉,難見樓中有人否。但從門上裝飾的圖案和各種花樣鐵窗和臺階看上去,恐怕這裏在20世紀曾經有過相當輝煌的歲月,曾經有過多少紳士淑女嬉笑著流連其間。而樓群圍成的中心區是長長的花草地盤,並且由繁茂的榕樹和樟樹守衛著。看這些高過樓頂的雄姿蒼勁的老樹,基本不會小於100歲吧,它們應該是廣州近代變革的見證。從書本上知道,這裏曾經是外國領使館區,但是如今在任何一棟樓周圍都看不到痕跡。我們慢慢踱步繞行,沒有找到一個具體說明的牌子(僅在入口處有兩塊說不清楚的牌子),反倒是偶爾閃出一些政府部門或公司或飯店的招牌,讓人搞不懂現在這個沙面到底讓遊人看什麼。記得澳門有個景點叫做“葡韻風環”,漢口有個舊領使館區,全部原樣開放,並且有各種展品和說明。而這裏只能憑遊人猜測,我也真看見三五位外國遊客,拿著相機四處張望,但恐怕同我們一樣是大失所望。

  我們漫步走到中心地區,路邊有一座教堂,淡黃的尖頂在陽光下閃耀,斑駁的鐵門外的牆上刻著教堂名稱,鐵門裏的宣傳牌上有教徒們精心書寫的信仰心得,說明這是一座活著的教堂。但是它的緊鄰,則是公安局的派出所。我拿出相機,拍下這一對鄰居的奇特景象--文化與武化。

  再往西邊走不遠,已經看見珠江上滑過的遊船,江水在細雨朦朧中靜靜淌過堤邊。我不由聯想,如果這裏放上一尊孔丘老先生的像,座上刻著“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應該是蠻對景的吧。但是這岸邊放著的是兩尊8噸重的鐵鑄炮,是1841年在佛山鑄成的,質量較差,恐怕從來沒有發射過炮彈,現在運來這裏冷視江面,變成小孩子爬玩之所愛,與此景此情似難相融。

  沿江花叢處立有牌子,寫著“沙面公園”,很少遊人,我們走進去,賞花、賞樹、賞雲、賞江、賞人。見到一間西餐館,就坐下點一客索然無味的牛排,邊嚼邊觀雨景。腦子裏一片空白,沒有什麼百年來的廣府文明史跡來喚起我的深思。真是遺憾。在中國歷史中,這裏是近代中西文明開始碰撞與交流的重要地方,讓傳統的中國人看到了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在這兒生存,也讓工業革命後的西方人在這兒開始瞭解中國。現在幾百年過去,廣州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走上了富裕和諧的前程。但是廣州的文化形象在這兒實在太模糊了。我後來向廣州荔灣區的居民打聽:沙面究竟算什麼?是旅遊區或商業區或生活區?她們沒有給我一個答案。我又到書店想找點關於沙面的圖書,也沒有找到。我只好胡想:這裏其實恰是體現廣府文化精粹的地方,如果能按照現代博物館的方式規劃,打開一些樓房,放進去各具特色的主題傢具,或弄成主題展廳、懷舊賓館,中心區舉辦一些各式高檔文化活動(不要像“上下九”那樣做買賣街),撤去一些不應該租出去的合約,歡迎外國商人來合作經營,等等,把真實的開放的歷史文化顯現出來,我想廣州會更美麗,是一種有底蘊有信心有風度的美麗!

  我期望新沙面能夠成為廣州的驕傲。(作者:鐘少華)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