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陽剛英武的英雄歌舞:英歌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12 20:30:09  


  英歌舞是流行於潮汕地區的一種民間舞蹈,尤以潮陽和普寧地區最為有名,其中潮陽英歌舞和笛套音樂、剪紙一起被譽為潮陽民間文化的“三瑰寶”,普寧則有“英歌舞之鄉”之稱。英歌舞來源於《水滸》第六十六回“時遷火燒翠雲樓,吳用智取大名府”的故事,當年梁山好漢化裝成耍蛇的、踩高蹺的、弄槍舞槌的,混進大名府,救出盧俊義。後人便把它編成英歌舞,自明代傳承至今,已有 300多年的歷史。 

  幾百年來,英歌舞的人物造型一直以梁山好漢的造型為基礎,由“鼓上蚤時遷”耍蛇開路。領頭的叫頭槌,是紅臉紅須“秦明”、二槌是黑臉黑須“李逵”、三槌是英姿瀟灑的“武鬆”……浩浩蕩蕩,人數最多的為108人,寓意梁山好漢一百單八將。英歌舞分前後棚,前棚36人,每人手執長約1尺4寸,直徑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鑼鼓點、海螺號和吆喝聲,兩棒上下左右互相對擊,動作健壯有力,節奏強烈;後棚72人,扮成各式雜耍藝人,敲打鑼鼓伴唱,有的還加上扮塗戲,或加進武術表演。 

  英歌舞熔戲劇、舞蹈、武術於一爐,具有鮮明的陽剛英武之氣,表演獨具魅力,它以剛勁、雄渾、粗獷、奔放的舞姿,形成“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的氣勢,給人以力與美的震撼。舞蹈到了高潮,螺號頻催,大鼓緊擂,馬頭鑼、蘇鑼齊鳴,仿佛劫法場勝利歸來,木槌和手鼓在舞者頭頂像螺旋槳般飛旋,使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在潮汕民間,英歌舞被視為英雄的歌舞,舞者一般都是年輕力壯、英武瀟灑的小夥子,深受姑娘們的青睞。特別是頭槌和二槌,更是姑娘們追求的對象。跳英歌舞歷來被視為吉祥的化身,人們認為跳英歌舞是“好彩頭”。誰能夠進入英歌隊,辦事就順利,事事如意。近些年來,英歌舞通過“走出去”,深受各地人民的喜愛。尤其是在2008年的8月2日,普寧英歌舞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表演,為2008北京奧運“暖場”助威,獲得觀眾好評。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