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號”有望提前出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11 17:09:58  


南海I號上的瓷器。
  昨日,筆者通過省文化廳和有關考古專家獲悉,由於沉井設計科學精細,“南海I號”沉船打撈的水下工作量將大為減少,出水日期將較原來計劃的7月中旬提前。另外,從前段時間沉船周邊淤泥和凝結物清理的一些情況分析,“南海I號”船上文物數量可能超出原先估計。
  
  ▲古船文物或不止8萬件

  近兩日,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中國水下考古中心、省文化廳和陽江市政府的負責人和考古專家,專程到陽江海域察看“南海I號”打撈現場。

  “南海I號”周邊凝結物切割和清理工作已於上月底完成,所以,考古專家們在“南天柱”打撈平臺上看到的只是剩餘的少數幾塊凝結物,堆放在甲板上。這些剩餘凝結物中仍舊可見到壘疊的鐵鍋和白色小瓷瓶。一位廣州來的老專家戴上眼鏡,蹲在旁邊琢磨起來。

  “更好的寶貝都收起來了!”工作人員從平臺頂部一個秘密儲物間裏抬出兩個塑料筐,筐裏是一排排的白色透明塑料盒。打開盒子,浸泡在水裏的,有漆片、木片、金絲、錢幣和梳子等;用紙包裹的,是金手鐲;用塑料袋包裝的,是各類瓷器。許多專家第一次見到這麼多珍貴文物,驚喜萬分。幾年前曾參加“南海I號”試探性發掘的國家博物館館長助理、中國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張威興奮地說:“許多文物是前期打撈不曾見過的!”

  據省考古研究所魏峻博士介紹,曾有人預測“南海I號”載有各類文物6萬—8萬件,從目前情況分析,這一數據比較保守。
  
  ▲沉船出水只會提前不會推後

  最近兩天,南海海域天氣突變,海面刮起五六級大風,掀起的海浪有幾米高,還不時下雨,用於打撈“南海I號”的“南天柱”平臺不得不暫時中止水下作業。平臺上人員的主要工作,是對船邊凝結物殘渣進行最後清理和對船體定位,以便於儘快打下定位樁,安放沉井。

  筆者看到,距離打撈平臺四五百米遠處的平板船,擺放著12根粗壯的鋼管,這就是近日從廣州運過來的定位樁。這些鋼管每根有60多米長,到時將插入離海面40多米的海底下,圍成一個“鋼籬笆”,對沉船進行準確定位,也便於沉井下壓。工作人員說,受天氣干擾,打定位樁的工作已經推遲。

  受天氣影響,8日中午從廣州啟運沉井、原計劃9日晚抵達陽江的“重任201”船組,中途不得不在珠海一帶的海港避風。廣州打撈局負責人表示,鑒於打樁進程仍未完結,目前並不急於將沉井拖至打撈現場。但只要天氣配合,打定位樁的工作並不難,12根定位樁最快預計3天內就能打完。

  惡劣天氣會不會打亂“南海I號”打撈進度?正在察看打撈現場的省文化廳副廳長景李虎明確表示“不會”。他解釋,一方面前期工作已經“搶”出了不少時間,另一方面,沉井的設計比原來設想的要科學、精細許多。比如原先曾經擔心在安裝沉井的過程中,裝設數十米長的穿底梁會比較麻煩,現在預先在定位樁內留有鐵鉤,可以用鐵絲引導穿梁,從而使水下工作量大大減少。一俟海上天氣條件好轉,四五天就可以打好全部定位樁,然後用一個星期安裝沉井,再用一個星期安裝穿底梁。“據此判斷,‘南海I號’的出水,只會提前,不會推後。”景李虎說。
  
  ▲建海上碼頭送“南海I號”入宮

  廣州打撈局有關人員表示,一旦天氣好轉,巨型沉井將正式被運送到陽江海域的作業區域。據瞭解,沉井進場後,將首先從駁船上的固定支架上拆解下來,為避免海上風浪將沉井打落駁船,沉井從駁船拆架後,將會儘快下水。屆時,起吊船“南洋”號也將拋錨定位,為下吊沉井做準備。

  “南海I號”出水後如何從岸邊拖入“水晶宮”?目前,廣州打撈局正準備在“水晶宮”前,距岸邊153米海面上修建一個距海底8米高、寬30米的海上碼頭,然後從海上碼頭修通一條長325米的通道,直通“水晶宮”門口。沿著這條通道,裝載古船的巨型沉井將被拖入“水晶宮”內。據瞭解,沉井“入宮”的過程分兩步:第一步,6月底7月初,“半潛駁”將首先把裝載古船的沉井運到海上碼頭,海上碼頭鋪墊多個氣墊,依靠先進的起點搬運技術,將沉井從海上碼頭沿著153米長的海上通道運到岸邊;第二步,從岸邊到“水晶宮”再修建一條170米長的岸上通道,停靠岸邊的沉井依靠這條通道進入“水晶宮”。

  筆者在陽江海陵島的廣東海上絲路博物館建設現場看到,廣州打撈局正派出一艘清淤船在這裏的海岸邊作業。據瞭解,這艘船負責清理沉井通往“水晶宮”路上的淤泥,清理淤泥後,將會鋪砌石頭建海上碼頭、海上通道。大約6月底,這條300米長的通道將全面建成。(來源:南方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