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百年客家吊線戲 力解“斷線”之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16 17:11:34  


藝術家們在練長線木偶表演基本功。
  中評社廣州訊/建國後最早由人民政府於1951年3月組建的木偶劇團——梅縣木偶劇團,是目前國內僅存的稀有長線木偶劇團。但目前這個從明代萬曆年間(1537年~1620年)開始流傳、隨客家人第三次大遷徙傳到梅縣客家地區,至今已在閩粵贛邊區流傳了400多年的“客家吊線戲”,至今僅存6名50多歲的傳人,面臨後繼無人而瀕臨失傳。

  據報道,為拯救這個瀕臨失傳的木偶劇種,梅縣政府目前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幫助梅縣木偶劇團擺脫生存困境,並為這個瀕臨失傳的木偶劇種申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客家吊線戲”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了生機。

  輝煌歷史

  據梅縣文廣新聞出版局副局長王健如介紹,梅縣木偶劇團組建於1951年3月,是建國後最早由人民政府組建的專業木偶劇團,由當時活躍在梅縣地區的《樂堯天》等6個民間木偶戲班組成。

  木偶身高0.7米,造型精細,它以3條硬線10至20多條4米長軟線,通過演員在4米高臺操縱,木偶角色可分為“生、旦、淨、醜、公、婆”6大行當,表演程式是“唱、做、念、打”一應俱全,唱腔以古裝漢劇西皮、二黃為主和民間小調等。

  梅縣木偶劇團組建後,1951年曾代表中央慰問團中南局分團在粵東地區老蘇區進行慰問演出;1953年,前蘇聯莫斯科木偶藝術劇院訪華到廣州演出,希望我國派出木偶劇團同場獻藝,周恩來總理親點梅縣木偶劇團的客家吊線戲與前蘇聯藝術家同台表演,梅縣木偶劇團表演的傳統戲《化子進城》以其精湛的表演獲得中外藝術家們的讚賞。

  苦苦堅持

  令人遺憾的是,梅縣木偶劇團1966年被解散,木偶藝人們轉行謀生。直至12年後的1978年7月劇團才得以重新複辦。當年,劇團招聘了10多名十七八歲的男女學員。經過多年磨練,這些年輕的學員們挑起了長線木偶表演的大樑。

  但從1993年開始,梅縣木偶劇團的老藝術家們相繼逝世,加上木偶表演市場萎縮,梅縣木偶劇團遭遇生存窘境,22名編制的木偶劇團,只剩下12名藝術家。為了使長線木偶表演藝術得以留傳,12名藝術家們14年來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常年騎著單車在閩粵贛邊區的山鄉、村寨演出和創作,苦苦堅持至今,從而留下了客家吊線戲一脈香火。

  現狀堪憂

  昨日,廣州日報記者在王健如副局長等人的陪同下,來到地處梅城城北鎮的梅縣木偶藝術大樓,這座建成於1992年的小樓雖然面積很小,一樓排練大廳的木偶表演舞臺卻非常氣派。

  今年50歲的業務副團長巫啟勝是1978年進團的學員之一,他告訴記者,他們團自從30年前招過學員外再沒招過學員,如今全團平均年齡53歲,年齡最大的賴振強老師今年已64歲,但唱漢劇小生仍要靠他唱。如果再不招學員,客家吊線戲真的要“斷線”了。

  發展生機

  王健如介紹說,梅縣縣委、縣政府目前為拯救這個瀕臨失傳的稀有長線木偶劇種,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幫助梅縣木偶劇團擺脫生存困境,並於今年3月著手為這個瀕臨失傳的木偶劇種申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他說,今年將招收5~6名學員,保障長線木偶表演藝術的傳承;今後5年將每年將增加財政補貼20萬元,保障排練生產節目經費和演職人員的工資及其福利待遇;爭取在5年內整理展演25個傳統戲。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