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燈塔知多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30 17:05:36  


  珠江的燈塔最早出現於什麼年代,現在難以稽考。至今有文字記載的珠江最早燈塔,恐怕莫過於坐落在今廣州市光塔路懷聖寺內的“光塔”。該塔建於何時,迄無定論。一般認為是在唐代,由阿拉伯人所建。實為伊斯蘭教的呼禮塔,但亦可作船舶導航之用。人們在光塔燈上裝置一隻“金雞”(一種風動儀),以示風向。到了晚上,人們則於塔上“舉火”或點燈,以指示船舶安全夜航。南宋方信孺的《南海百詠》:“半天縹緲認飛,一柱輪幾十圍。絕頂五更鈴共語,金雞風轉片帆歸。”清代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記述尤詳:“頂上舊有金雞,隨風南北,每歲五月,番人望海舶至,以五鼓登頂呼號,以祈風信。洪武間,金雞為風所墮,乃易以風磨銅蒲盧。”

  令人遺憾的是,古代的珠江除光塔外,其他有關燈塔的記載,較為鮮見。只是到了近百餘年,在珠江兩岸才錯落出現一座座燈塔、燈浮或燈樁。下面僅就珠江口至廣州內港的,略作記述如次:

  第一段:珠江進口至黃埔外港。這段航道由珠江口漸次伸向黃埔外港:舊炮臺燈塔、奇嶴燈塔、橫門燈樁、橫門進口燈樁、三板洲燈塔及金鎖牌燈塔共六座。

  1.舊炮臺燈塔:設于清同治四年(1865),為葡萄牙人始建。它位於澳門附近一座小山上,系珠江進口的第一座燈塔。

  2.奇嶴燈塔:設於民國12年(1923)。奇嶴,又稱淇澳,乃珠江伶仃洋進口一小島。燈塔即建在該島突出的刀形山嶺之東端,這是當時中國海關所屬燈站中最新式的燈機之一。全部機件系由瑞典著名工程師達倫氏設計製造。其燭力為3000枝。

  3.橫門燈樁:設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橫門位於珠江伶仃洋進口的左內側,為往返廣州、江門及梧州的船舶必經的交通孔道。

  4.橫門進口燈樁:該燈樁與橫門燈樁同時設置,位於橫門水道上游。

  5.三板洲燈塔:建於民國3年(1914)。

  三板洲位於珠江虎門下游約8公里處,為江心一小島。它分為兩個小洲,當中隔著一段沙岸,平時潮汐很少淹過。計潮漲之時,該洲之頂高出水面約14米。因此,選擇是處建塔不僅必要,而且適宜。三板洲燈塔建在其中較大一座小島的南端,燭力約4500枝。此外,該燈塔置有自動電石霧炮一尊。“炮內藏有酸質煤氣,爆而成聲”,這種“酸質煤氣本有危險,壓力稍重時有爆炸之虞,惟配以瑞典國所制機件,內有阿西多尼溶化之質,存儲長圓多竅器具之內,斷無爆炸矣”。當時外洋各國採用這一新法,連著名的巴拿馬運河燈塔亦採用之。這恐怕是當時三板洲燈塔惟一可藉以“炫耀”的地方。

  6.金鎖牌燈塔:設置年月未詳。它建在三板洲北面的亞娘鞋峰之巔,系作為指示虎門水道險處之用。

  第二段:黃埔外港至廣州內港。在該段航道設置警船燈塔、燈浮、燈樁共37座。其中燈塔21座,燈浮9座,燈樁7座。

  1.警船燈塔:在該段航道所設置的21座警船燈塔,按當時報外務部的統一編號為第四至二十四號。海珠炮臺設置航燈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是年,有一艘叫“伶仃”號的美國鴉片躉船駛至海珠炮臺附近時,觸礁沉沒,深陷泥中。當時,人們在拆卸該船的過程中,鑒於一段高出艙面兩米多的前桅無法起出,便乾脆將它留下,權為燈杆用來懸燈,以指示過往船舶航行。

  2.警船燈浮:在該段航道所設置的9座警船燈浮,自編號為第一至九號。

  3.警船燈樁:在該段航道所設置的7座警船燈樁,自編號為第一至七號。

  上述燈塔、燈浮和燈樁,特別是燈塔,在舊中國,幾乎全部為外國人所控制。直到解放後,珠江的航標管理權才真正回到人民手中,從此揭開了珠江航運史和廣州港史的嶄新之頁!

  作者:程 浩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