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夥局:曲不醉人人自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06 15:01:56  


  他一臉笑意,絲毫沒有失落感,這就是“私夥局”的醉人魅力吧!不過,如果沒有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只怕這種深具嶺南特色的文化活動終將式微…… 

  好友鴻仔哥打來電話,相約到他們的“私夥局”去“演演曲喉”。 

  我對粵曲,向來是愛聽不會唱。小時候,在家鄉隨同母親一起到過別人家裏聽唱木魚書、唱龍舟和唱南音。後來進省城,間或也聽過白駒榮、薛覺先、馬師曾、紅線女和小明星等“大老倌”的留聲機(黑膠唱片)。此後,又到大戲院看過羅家寶、羅品超、林小群和彭志權等新舊老倌所演的《柳毅傳書》、《情僧偷到瀟湘館》等“大戲”(粵劇)。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還聽過從香港傳入的白雪仙、任劍輝等名伶所唱的《分飛燕》一類的錄音帶。 

  近年,流行音樂大行其道以後,僅有的幾間“大戲”院,都先後“關停拼改”,變成了電影院或夜總會。“發燒友”們為了過戲癮,唯有各自組“局”,自唱自樂了。 

  鴻仔哥他們在一位“發燒友”的家裏“開局”。我到達的時候,樂手們早已“弦索齊鳴”,鴻仔哥同“花旦”對唱得正投入:“知你愛呀我心堅,那個牧羊龍女,幫我把書呀傳……”一聽便知是羅家寶所演的拿手戲《柳毅傳書》中的一段。鴻仔哥唱的是“平喉”(生角),不但字正腔圓,功底了得,而且大有“蝦腔”(羅家寶腔)的風範。一曲唱罷,大家齊聲叫好。 

  一般“私夥局”大都只十人八人,最多也不會超過二十人。不分年齡、性別,志同道合就能唱“局”。現時的“局”,分“唱棚面”和唱卡拉OK兩大類。唱“棚面”的有樂師伴湊,配備“三架頭”或“五架頭”。所謂“架頭”即指掌板(敲擊節拍及打鑼、打鈸)、椰胡、揚琴、昔士風(薩克斯管)、三弦(月琴)等樂器的三種或五種,有的甚至增至“七架頭”。無論樂器增減與否,“掌板”這一項是不能缺的。唱“K”最省事,如我輩等“曲盲”,對著電視機就可以過足唱癮,這類只是粵曲的“初哥”。 

  “私夥局”的成員,有退休的,有下崗的,有當官的,有做老闆的。既有窮光蛋,也有千萬身家的“富婆”。“開局”的地點,有的輪流集中在某一成員家中,有的拉隊到公園或廣場,甚至下鄉演出,有時還歡迎現場觀眾加入“高歌一曲”。不過,每唱一首要“贊助”十元八塊。在廣州市中心的人民公園、海珠廣場和白雲山上,都可以看到這類的“私夥局”。這也難怪,音響設備和外出供電用的微型發電機等等,都要花錢的。尤其每次都要付樂師們“茶水費”,樂師大都是從“外邊”請的專業人員,便宜者每位每次25元,貴的超過百元,由成員們自掏腰包。當然,也有些“闊佬”包起,但大都採用AA制,這樣才可以細水長流。 

  無論是在家裏自娛自樂,還是到公園裏“演出”,他們的認真程度,不亞於一個真正的演員。像現時的年輕人喜歡模仿明星一樣,“私夥局”的戲迷們模仿的是名伶們的唱腔。他們並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是著重神似,即學其唱功中的運氣、唱腔發聲等技能,進一步才學臺步功架等。 

  有的喜歡“搞局”——專門做組織工作,不惜倒貼“皮費”(經費)也要“請君入局”。我的堂兄八十多歲,身體還算硬朗,平時在家就愛拉拉二胡、敲敲揚琴。前些年,東山區工商聯組織了“私夥局”,他當上“弦索手”(樂師),從此樂此不疲。 

  後來,他覺得自己“搞局”更盡興。和居委會“溝通”後,借用一間空室,買來幾張塑膠凳,添置音響和電水壺,就“開局”了。有活動的當天,他先到燒水掃地、調校音響,人來齊了便響鑼開唱。 

  在內街唱大戲如此大陣仗,肯定會吸引眾多街坊來捧場吧?非也!堂兄說:“既沒有觀眾,也沒有捧場客。唱來唱去,就我們四五個發燒友自得其樂。” 

  看著他一臉笑意,絲毫沒有失落感。我想,這就是“私夥局”的醉人魅力吧!不過,同時又有些憂慮。因為我所見的“私夥局”多是“老人班”,如果沒有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只怕這種深具嶺南特色的文化活動終將式微。

  作者:黃泳瑜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