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羊城名井“貪泉”在南海西華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2-18 17:26:35  


西華寺前殿的地磚出土,前殿的位置及規模初定。
  經過10多天相對“沉悶”的挖掘後,南海西華寺考古現場再有新發現。由於擴大挖掘面,一片明清時期的西華寺前殿地板於日前出土,引證村民有關西華寺有兩個殿堂的說法,專家根據這片地磚初步確定了西華寺在明清時期的規模。另外,考古專家判斷,等宋代土層挖掘清點完畢以後,再往下的宋前土層將會有更多讓人驚喜的發現。

  這邊廂考古專家時有驚喜發現,那邊廂前來觀看挖掘的市民依舊絡繹不絕。自本報上次報出西華寺挖出宋代古井的新聞以後,許多市民致電本報提供許多有價值的資料。其中,石井市民廖先生提供的一首明代理學大家陳白沙有關西華寺與石門“貪泉”的詩句,引起了考古專家的興趣,據此推斷,迷失千年的羊城名井——“貪泉”或在西華村。

  ●明時前殿地板現形

  昨天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前段時間挖掘出土的宋代古井已經被石塊重新封存,村負責人江家钜告訴記者,因為省考古所有意請專家前來對井內土質進行化驗,為保井水不受現代污染,所以從上周起就將其蓋起來。

  另外,現場挖掘範圍從前天開始再度往西南方向擴大100平方米左右,結果才挖掘了一天就挖掘到兩層明清時期的小階磚地板,可以明顯看出兩層地板都已經被踩得很破碎,在階磚地板的周圍還有麻石條圍住。廣東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郭順利告訴記者,這些小階磚地板就是明清時期西華寺的前殿地板。“根據部分年紀大一點的村民回憶,西華寺有兩個殿堂,前殿毀的時間也比較晚,這個發現引證了大家的說法。”他說。

  專家表示,目前挖掘大約進行到中段,在對宋代的遺跡完成挖掘清點後,將繼續向更深的土層推進。專家相信,到時候很可能出現更多精彩的發現。

  ●明清西華寺規模初定

  另外,根據新發現的前殿地板規模,郭教授用紙向記者比劃了一下西華寺明清時期的大抵輪廓,“現在我們看到的殘存建築是西華寺的後殿,後殿兩側還有兩間對稱的建築,往前是前殿,前殿比後殿要小一些,在後殿與前殿的兩旁各有一條回廊。通常在前殿之前,還有一座山門,而和尚一般在寺院的兩旁生活起居。”郭教授說。

  按照郭教授的說法,在前殿之前還可能有一座山門。對此,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都表示曾經在小時候見過山門的兩個地基,不過山門已經毀掉,大家認為在接下來的挖掘中,山門的遺跡或許會出土。

  ●詩句描繪明重修前景象

  日前,廣州石井海頭村市民廖先生送來了一些有關石門返照和西華寺的文字資料。原來,廖先生是廣州的文化愛好者,上世紀80年代曾經獲得廣州文物普查積極分子的稱號,20多年來他一直在收集有關石門區域的材料。

  在廖先生的眾多文字資料中,其中一首由明代大儒陳白沙所作的詩歌《石門貪泉碑記》引起了考古專家的興趣。詩歌內容為:“芙蓉花發西華寺,遠訪殘碑到石門。一曲貪泉歌未了,夕陽紅近水西村。”考古專家根據詩歌內容,大抵知道了500多年前陳白沙眼中的西華寺的外貌。“陳白沙在寫該詩時,西華寺仍未進行明代的重修,所以到處是殘碑,另外西華寺周圍生長了許多荷花,還有水西村應該是西華村的別稱。”專家說。

  ●“貪泉”或在西華村

  廖先生對記者說:“陳白沙在詩中提到了三個地方,西華寺、石門和貪泉,石門和西華寺現在雖分屬廣佛兩市,但自古就是一體。過去人們經常在廣州石門村尋找‘貪泉’的遺跡,但一直沒有發現。另外,根據光緒五年《廣州府志》記載,貪泉的消失有兩個說法,一說是南漢劉龔因討厭這口井的名字,於是派人運石頭填了;另一說法是被寺僧所塞,目前不知道貪泉的具體位置。根據你們上次報道說在西華寺挖到一口古井,於是我有個大膽的推斷,貪泉會不會不在石門村,而在西華村,甚至就是剛挖掘出來的古井呢?”

  對此,考古專家表示貪泉在西華村存在可能性,但不能貿然判斷就是剛挖掘的古井。“要判斷貪泉是否在西華村,首先要搞清西華村與隔江相望的石門村在古代是否就是統一稱作石門?如果確定古代兩地都屬石門的話,那貪泉就很有可能在西華村這邊。”專家進一步推斷,根據資料記載,石門得名源于該地江面兩岸的山形有如兩扇石門,故古代的石門地區很有可能包括兩岸。

  陳白沙簡介——

  陳白沙,本名陳獻章(1428~1500年),字公甫,號石齋,又號碧玉老人,因是江門新會白沙鄉人,故世稱白沙先生。陳白沙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以“自然為宗,忘己為大,無欲為主”等觀點為代表的理學學說,創立了哲學領域的“嶺南學派”,成為宋明理學史上一個承先啟後、轉變風氣的重要人物,被稱為“一代大儒”、“嶺南一人”。

  ● 典故

  石門所以聞名,“石門返照”美景固然是其中一個原因,但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原因就是,這裏有一個老廣州很熟悉並流傳千年的“貪泉”故事。

  相傳古代石門有一口泉水,凡南下到廣州任職的官吏都會在此喝一口泉水,有趣的是,凡喝了該井之水的官員都會起貪念。東晉元興初年(402年~404年),吳隱之被任命為廣州刺史,當他前來廣州赴任時,途經石門聽說上述典故,於是特意喝了一口“貪泉”的井水。他自信“貪泉”不能改變自己的廉潔操守,還當即賦詩曰:“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縱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果然,吳隱之在廣州任上期間,堅持個人信念,生活儉樸從未起貪念,在任滿乘舟北歸之時,他的行囊之中並沒有多餘的資產。可惜,其妻劉氏卻悄悄攜帶沉香一斤,當吳隱之發現此事後,大怒,立刻命妻子將沉香投入水中。後世追慕吳隱之的廉潔,於是稱石門下游一個沙洲為沉香洲,同時在“貪泉”旁邊建碑,以警貪官汙吏。現碑為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廣州右布政使李鳳重立,1963年移置廣州博物館碑廊。(來源: 廣州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