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珠江文化在泛珠三角地位和認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31 15:01:14  



在泛珠三角,珠江文化是區域文化的主體,也是主流文化,無論在(9+2)所覆蓋地區和佔有群體人數,都說明它所享有崇高地位和巨大凝聚作用力。正因為如此,珠江文化成為(9+2)進行經濟聯合,並成為一個經濟區的基礎之一。但問題在於,泛珠三角幅員甚廣,民族、民系甚多,各有自己文化底蘊、特質和風格,在不同歷史背景下形成不同風俗習慣和倫理道德,以及行為規範等,都有可能成為泛珠三角實現經濟和空間一體化的制約因素,甚至是一種障礙。而文化作為一種歷史積澱,其差異是必然,並且長期存在和發生作用。這主要表現在:

(1)漢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差異。泛珠三角內有多少個民族,就有多少種文化。因為民族識別最重要一個原則,也就是構成民族的最主要特徵是共同文化特點和民族意識。漢族和少數民族構成多元一體民族格局,也是一種文化格局。漢文化雖然在人口和占地上擁有優勢,並是泛珠三角主流文化,在推動泛珠三角經濟和空間一體化進程中起了主導作用,但少數民族,特別是泛珠三角西部地區,其分佈既廣,且不一定成片連續,佔有資源甚為豐富廣大山區,加上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其民族文化大部分保存下來。這一方面使區域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另一方面也由於文化交流和溝通不足而影響經濟和空間一體化進程。所以在實施(9+2)發展戰略和規劃,以及專案建設中,不得不充分顧及民族文化差異。

(2)沿海和內地文化差異。泛珠三角沿海省區,歷史上長期對外開放,內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形成開放、相容、重商、開拓、進取等文化風格,且沿海各地相對一致。在商品經濟大潮中,沿海地區能抓住機遇,充分利用政策,先行一步,比內地首先發展起來,形成自己經濟優勢。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歸結于它們文化特質的作用,也是經濟差異一個深層根源。而內地省區,文化成份眾多,固然有它妨礙彼此交往的負面作用,而歷史上長期封閉、落後,也形成其文化封閉、保守、停滯一面,對新鮮事物反應遲緩,文化創新不足等缺點,對於同樣資源、機遇、政策等開發和利用,效果就不一樣。內地舊制度、傳統風習等,都影響到辦事效率、政策執行和投資環境優劣,以及由此產生一系列效果等。而要更新觀念,改變舊傳統,並非一朝一夕可以辦到。這就決定沿海和內地,在推進、實施(9+2)各種合作規則、計畫專案中會碰到不少矛盾、困難和問題,需要從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完善體制等著手,減少和削弱文化差異產生的後果。

(3)港澳和內地文化差異。在(9+2)成員中,港澳是被單列的兩個地域單元。港澳文化雖然也歸入嶺南文化,特別是廣府文化之列,但畢竟又有自己獨立性,如制度文化上實行資本主義,50年不變。歷史上形成港澳文化所具有嚴密法治制度和公民廣泛遵法守法意識,高效辦事效率,嚴格、科學管理,以及港澳人講時間、講速度、快節奏等工作方式,同時由此產生港澳人重商重利,既拼命工作,拼命賺錢,又盡情消費,享受人生,且不斷更新方式等價值觀念。這都與內地文化,哪怕是珠江三角洲文化也有相當大差異。這就使得港澳在與內地省區進行經濟合作和空間交流中存在一定的障阻和難點,必須加以排除,以保障在“一國兩制”下港澳與泛珠三角其他成員各種交往順利、有效地運行。

正因為這些文化差異的存在和它們的作用力,就有必要協調、整合好各個民族和地域文化的關係,為泛珠三角經濟合作提供共同文化基礎。這個基礎無疑是珠江文化。因為珠江文化既是江河文化,也是海洋文化,兼具兩者特質。無論產生于江河還是海洋的文化,都屬水文化。水文化是兼融、流動、親和,因而也是世界性的。泛珠三角沿海省區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就是假道海洋與世界各地開展文化交流的歷史。借助珠江文化觀念和影響力,有利於磨平一些地區封閉、保守地方觀念,消除觀念上隔膜,促進各省區建立更加緊密區域合作關係。2003年8月,粵、港、澳主管文化政府官員在廣州簽署《粵港澳藝文合作協議書》,提出“聯手打造嶺南文化品牌”號召[1],三地達到共識:“在全球化的今天,競爭已不僅僅限於經濟,而是包括了經濟實力、專業服務、文化藝術等綜合競爭。三地發揮各自優勢,取長補短,有利於煥發傳統文化的潛能,增強文化的多元色彩,促進廣東文化大省建設,提高大珠三角區域文化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地位” [2]。嶺南文化是珠江文化核心。粵港澳三方對嶺南文化品牌共識,可以推廣及(9+2)其他省區。實際上,珠江文化已經成為泛珠三角共有文化概念,隨著各省區經濟合作的加強,這一概念必將進一步深入人心,為泛珠三角各民族區域認同和接受。在這個過程中,珠江文化凝聚力和輻射力也在實際上得到增強。改革開放以來,“廣貨”大規模北上,佔領包括泛珠三角在內大片市場,廣東影視作品、報刊、圖書、唱片、VCD、粵語、粵菜、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傳播大江南北,即為珠江文化強大輻射力的標誌,也是它能夠成為泛珠三角主流文化原因。這同時標誌著珠江文化進一步與其他地域文化的融合。

在當代社會背景下,經濟與文化關係變得更加緊密不可分割,文化影響經濟決策和進程,經濟又體現文化成果。經濟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於文化認同與融合。上述珠江文化的地位、輻射和影響,恰是它被認同,並與其他文化融合一種表現。但文化認同、融合最好一個方式是發展文化產業,將珠江文化內涵、特色、風格等變成影視、工藝、旅遊等產品,推向市場,推向群眾,變為不同文化背景下地區可以接受的文化。珠江文化傳播將更廣,不僅為整泛珠三角認同、接受,也為全國其他地區同樣看待,由此引起文化和經濟區域效應是完全可以預期的。

當然,珠江文化也有自己的弱點,如在不斷變化時代中容易產生的浮動性、易變、欠持久;實用性強而基礎理論薄弱;娛樂性、消遣性風行;對神明、權力、金錢崇拜左右部分人靈魂和行為等。珠江文化許多不成熟和不完善之處,需要揚長避短,給予正確的引導和精心培養,使之成為更加先進文化,承擔起加速泛珠三角經濟、空間一體化的歷史重任。

泛珠三角經濟區概念從提出至今,也不過兩年多時間。(9+2)各省區聞風而動,不僅一時成為傳媒報導的焦點,而且也在實際上進入各省區達成協議實施階段。如2003年6月和9月,香港、澳門政府與內地有關省區簽署《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和《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簡稱CEPA,使港澳與大珠三角、北京、上海等地經濟合作日益升溫和加快步伐。2004年6月泛珠三角有關省區又在廣州簽署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定》,進一步推動泛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步伐,全國不少省區也紛紛南下尋找商機,並相繼簽訂了有關旅遊、交通、電力、物流、金融、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協議。如2004年2月24日廣東、廣西兩省區簽訂《關於全面加強兩省區合作的協議》,同年4月19日,湘粵兩省簽訂了98個經貿合作專案,同年11月簽署的還有《泛珠三角區域科技創新合作框架協定》、《泛珠三角經濟圈9省區暨重慶市道路運輸一體化合作與發展2003年協定書》,2004年3月《泛珠三角城市投資促進機構合作宣言》等。甚至連陝西、安徽、湖北、寧夏等省區也積極、主動要求與泛珠三角,特別是廣東和港澳經濟合作。這都使泛珠三角經濟概念迅速推廣和實際執行。但問題是,這些活動多限於各省區政府方面,當然也引起不少市、縣反應和參與,學術界也開展這方面現狀研究,而普通百姓,對泛珠三角概念理解尚需一個過程,不少人還囿於小三角洲或大珠三角,對泛珠三角意義的認識還有待加深。一個新事物出現,既要群眾基礎,也有必要向群眾作宣傳教育,使之深入人心,並變為他們的實際行動,泛珠三角概念即屬這類新事物。

另外,泛珠三角概念出現也引起其他江河三角洲地區反應。如有報導《“泛珠三角”會讓“長三角”坐不住嗎?》[3]就提出泛珠三角概念亮相後,引起“長江龍”的關注,並也在尋找適合自己特點和空間組織機構和形式,加速一體化進程。我國老工業基地東北也由於泛珠三角概念和CEPA 而受到震動,提出向珠三角學習經驗,要重振“東北虎”之威。這些區域效應顯示泛珠三角概念已突破(9+2)範圍,變成一項全國性區域發展戰略和產業佈局建設方略。由此看來,加大泛珠三角宣傳力度,在廣大幹部和群眾中達到共識,無論對(9+2)省區還是(9+2)以外省區,都是一項必要的、雙贏的策略。

地理研究的終結或高峰歸結於區域。泛珠三角作為一個跨珠江、長江流域的地理單元,實際上由不同尺度的自然區、經濟區、行政區、文化區等迭加而成,反映這一區域自然、經濟、政治、文化特徵。而這些特徵在泛珠三角的有機結合,即為這個地理綜合體的總體特徵。由於這些區域性質、功能等差異,且不可能大小完全一致,這就存在它們之間的區域整合問題。在自然區基礎上開展人類經濟活動,形成經濟區;經濟活動在中國歷史上主要以行政區為平臺開展,出現所謂“行政區經濟”,主要在歷史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珠江流域成為經濟活動主要地域,並形成珠江流域統一市場,具備流域經濟區雛型。但在中國,無論古今,行政區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仍是不可動搖和取代的。然而珠江流域的系統性和商品經濟的活力,又要求突破行政區限制,建立流域經濟,乃至跨流域經濟,實現區域聯合,這就是泛珠三角經濟區形成的強大區域經濟基礎。

一般地說,自然區較穩定,經濟區、行政區多變,文化區界線模糊。在泛珠三角,在自然區基礎上形成歷史經濟區,兩者關係相對協調和穩定,有利於經濟,主要是農業生產的發展。行政區設置在歷史上多數時期與自然區和經濟區相適應,有助於經濟發展,但部分時期出於政治、軍事目的而出現與此相背政區劃分。如元代泛珠三角政區即屬其例。但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畢竟有自己的規律,所以在經歷了歷史的教訓以後,行政區劃分最後仍回到與自然區、經濟區相整合的法則和格局上來。這主要出現在明清及其後歷史時期。泛珠三角經濟也在這時得到較充分發展。由此觀照,泛珠三角這幾類區域關係是比較合理和有明顯社會經濟效應的。而基於文化發展的滯後性和繼承性,以及與自然、經濟、行政等有不可分割關係,所以文化區與這幾種區域關係比較複雜,但經過長期的文化交流、融合,最終仍形成泛珠三角現今地域文化分佈格局,並與上述幾種區域基本上達到協調,有利於泛珠三角區域聯合和發展。

基於以上區域關係和歷史經驗教訓,實現泛珠三角經濟和空間聯合,應因地制宜,構建以江河海岸為軸線的區域發展戰略和規劃,並按此佈局相關產業。同時,根據歷史形成區域發展水準差異,選擇珠江三角洲為泛珠三角經濟龍頭,溯西、北、東江推進經濟產業,進而包括整個泛珠三角地區,以謀取最佳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文化是區域聯合和發展一個深層、長期起作用要素,文化區與上述三種區域既有很多聯繫,又有相對獨立性,在某種意義上說,區域差異,歸根結底又可歸結為文化差異。在泛珠三角範圍內,鑒於珠江文化在泛珠三角歷史發展中作用、地位和影響,並且在近現代背景下,珠江文化已跨流域輻射,發展為泛珠三角文化主體,成為實現泛珠三角各省區經濟聯合一個強大因素,所以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它在區域聯合中的支援地位,為此應做好珠江文化培育、扶植和宣傳等工作,使之真正成為泛珠三角經濟發展和區域聯合的內在動力。這不僅是泛珠三角發展不可或缺一個環節,也是建設廣東文化大省一項重任。

 注 釋: 

[1] 楊文雯.聯手打造嶺南文化品牌.人民日報•華南新聞.2003-8-18. 

[2]于寧.聚焦泛珠三角.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4.255.

[3]人民日報•華東新聞.2003-8-15.

(作者:司徒尚紀)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