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推進大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30 09:01:27  


  開放改革25年來,粤港澳經濟合作,即大珠三角經濟區域,由於地緣、人緣、經濟緣的關係,已發展到互利互補、互助互惠、同生共長的共同發展態勢,大珠三角區域經濟已經對全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開創了區域經濟合作的新局面。

  (一)

  大珠三角區域,不僅有毗鄰的地緣關係,有鏈條式的生産與物流關係,互惠協作的貿易關係。同時在經濟社會的發展戰略上有一種共生共榮的關係,這些都是大珠三角地區區域合作,經濟一體化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改革開放以後,珠三角大膽利用港澳的發展經驗,信息、資金、港口、物流和管理的優勢和設施,充分發揮了本身勞力和資源的優勢,逐步發展爲亞洲重要的製造業中心之一;而港澳由於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昇,則把勞動密集型産業向廣東轉移,尤其在珠三角地區爲最,這樣就初步形成了産業分工體系和區内協作的經濟聯繫,這個過程,經歷了自爲到自覺的階段,一般的和不成熟的做法,到深入的、全面的和成熟的發展階段。目前,珠三角的産業發展已走上了勞力、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的高增值快速軌道,而落後的第三産業也發展得越來越快,區域的港澳地區也進入了服務業爲主導的知識經濟模式,如香港服務業産值已超過本地生産總值的85%。在中國入世後,港澳與内地的經濟聯繫又發生了一個新的飛躍。粤港澳的經濟差距在縮小,合作的空間在擴大,港澳與珠三角的傳統聯繫,已將成爲區域全面合作的新舉措。

  區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是現在世界經濟格局發展的主潮流和變化的主因素,而自由貿易區、關税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同盟是區域經濟合作的四種主要形式,並隨之而來的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在這種形勢下,大珠三角的區域經濟合作,不僅在製造、金融、服務領域的更緊密合作,而更着重於長遠發展,優勢互補,互爲發展的基礎和互爲相助的推動力,而形成一種合力,促成共同市場的合作安排,實現全要素流通和全方位合作的新型合作發展模式,全面發展區域的區位優勢、製造優勢、制度優勢、服務優勢,全面提昇區域的國際競争力。

  大珠三角的建設是區域經濟合作與結構重組的過程。在結構方面,做好區域内規劃,如各城市的分工,次區域合作,大區域整合協調;在做法方面,抓好産業分工體系建設,如城市功能、城市帶建設、基礎設施、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産業對接和基礎設施建設上,協調與合作的力度也要不斷增强。目前香港有94%的廠商在廣東有生産基地,這種産業鏈的分工由自發到自爲地向前發展。珠三角在過去的20多年中已經發展成爲全球最大的製造業中心;同時粤港澳之間的交通網絡建設也初具規模,大珠三角區域的空間聯繫也大大加强。

  大珠三角區域以穗深港爲核心,已分爲2個發展的軸心綫:一是東綫城市(廣州、惠州、東莞、深圳、香港);二是西綫城市(廣州、佛山、中山、珠海、澳門)。廣州是廣東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深圳已成爲高新技術産業、金融業的中心和國際交流的重要窗口;珠海是港口、物流、旅遊和展覽中心;佛山是製造業中心;東莞是電子製造業中心。目前是如何更好地發揮深圳、珠海兩個經濟特區的作用,提昇其經濟發展、對外交流、輻射影響的地位和功能,使其不至於在大珠三角經濟區域的發展中,淹没在港澳的光環之下,要讓其放經濟特區的光彩。

  今後大珠三角區域發展,應形成“一軸、三區、三個都市圈、五群”的合作發展模式。“一軸”是:廣州的城區、東莞、深圳到香港,位於大珠三角的中軸區位。它是區域的中心與核心,對區域内起到强力的輻射功能與作用。“三區”是:大珠三角的北部城市功能拓展區;南部濱海功能拓展區;中部産業功能拓展區。“三個都市圈”是:以廣州爲主體,佛山、惠州、肇慶的中心都市圈;以深圳爲主體,東莞和惠州南部組成的東部都市圈;以澳門、珠海、中山、江門組成的西部都市圈。“五群”是:莞深高速公路沿綫城鎮産業群,京廣鐵路沿綫城鎮産業群,惠澳大道沿綫城鎮産業群,105國道沿綫城鎮産業群,江肇江珠高速公路沿綫城鎮産業群。

  (二)

  大珠三角經濟區發展的戰略原則取向是建立粤港澳經濟一體化。如何建立粤港澳經濟一體化,要做好以下5個方面的工作。

  (1)粤港澳經濟一體化,必須在“一國兩制”框架内開展,同時又必須在突破現有的經濟關係框架的基礎上進行。即在政治層面上,要嚴守“一國兩制”的前提,在此前提下構建粤港澳新型的合作框架,在“一國”下擴大區内的貿易自由化,擴大合作的領域;在“兩制”的前提下使用某些特權和優惠待遇,充分發揮港澳地區的政策優勢,促進區域内經濟建設的全面發展。

  (2)粤港澳經濟一體化,不是一個行政上的概念,不能用行政手段來解决經濟一體化的問題,必須靠民間的推動和政府間的有力協調和緊密配合,靠法制的管理,有效地開展。大珠三角經濟一體化,不是三地的合併,而是在大改革、大開放、大發展中强化合作;在區域内的整合中靠政府的協調,在經濟利益互惠互利中,靠民間的推動。

  (3)粤港澳經濟一體化,必須建立在利益一致的基礎上,整合産業結構。要做好基礎設施的銜接。如在港口建設方面,香港的葵涌、深圳的鹽田、珠海的高欄等港口都要互相促進、協調發展;在航空港的建設上,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珠海、汕頭、梅州、湛江等機場也必須加强協調與分工,在合作中互利,在發展中共贏。除了大型基礎設施外,廣東與港澳還要加强商貿、旅遊、物流、環保、金融、信息、法律、諮詢等方面的緊密合作,共同發展現代化的各産業和各行業。

  (4)粤港澳經濟一體化,必須有一個好的發展環境。大珠三角區域社會各界都要努力完善投資環境,進一步創造良好的政務環境、法制環境、市場環境、生活環境與人文環境,我省的企業要牢牢地樹立“三信”觀念,即信譽觀念、信用觀念和信息觀念。在企業内部建立與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理念與行爲。要更新經營方法,提高服務水平,開拓市場空間。同時,應不斷地完善粤港澳三地政府間的磋商機制、專業部門的協作機制、利益集團的溝通機制、經濟信息的即時發佈機制、研究機構的交流機制和重大項目的諮詢論证機制。

  (5)粤港澳經濟一體化,必須優化資源配置,抓好戰略整合,實現跨越式發展。優化資源配置是我們應對國際競争的根本途徑。抓好區域内的戰略整合比追求經濟總量的擴張更具建設性,有深遠的發展意義。同時,區域經濟的整合也會帶來經濟總量的擴充:如我國大陸的國内生産總值2002年名列世界第6位;如果加上香港和臺灣,總量達到15319億美元,上昇至世界第4位。目前,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强,跨區建設規模不斷擴展,城市帶的發展日益擴大,但我們也必須看到,惡性競争、産業同構、重復建設的現象仍十分嚴重,也導致了資源浪費、規模效應低下。如果大珠三角區域合作中能探索出一條戰略整合的有效途徑,將對我國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大珠三角區域愈來愈是一個歷史性變革的先導,它不僅對粤港澳經濟進行戰略重組,還會促進我國區域合作戰略的發展,推動泛珠三角的區域合作,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對全面提昇大珠三角的經濟管理水平,采取高效的機制,抓住歷史的機遇,實現區域内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展是一個辯證的過程,是外部矛盾與内部矛盾的互動與統一,但通過戰略整合、制度創新、突破"瓶頸",創造新的更高的發展平臺,這就獲得了"後發效應",從而實現跨越式發展。

  (作者:周義  本文寫於2004年1月)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