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考古發現看嶺南文化與西江的關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12 12:21:39  


  
  嶺南文化和我國的中原文化、紅山文化、東南文化一樣,都有其長久的發展過程,都有它的來源和發祥地,亦有它的發展中心。中原文化發源於黄河流域,遼河流域孕育了紅山文化,東南文化産於長江流域,嶺南文化之源主要是珠江水系最大的支流西江。可以説没有哪一種文化的誕生和發展是離開大江大河的,因爲文化是人類創造的。而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絶對離不開水的,從古到今都如此,所以説水是萬物之源,現在不妨讓我們從人類發展史的角度來加以論证。
  
  一、西江是連接人類起源地的橋樑
  
  根據近一百多年的發現和研究結果,世界上絶大多數學者都承認人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
  
  至於人類的起源,有的學者認爲在亞洲的南部,也有的學者認爲在非洲。不管人類的起源地是在南亞或者是在非洲。作爲人類向周圍地區輻射傳播和遷移的途徑有許多,例如,溝通歐洲大陸的有地中海沿岸和深入内陸各條河流,横貫歐亞和連接非洲的中東地區和紅海走廊。貫穿非洲南北的尼羅河和東非大峽谷。在亞洲,中國的横斷山脈下的各大河流(作爲南北向通途)、和連接雲貴高原與東南沿海地區的珠江水系和長江水系各大河流(作爲東西向的通途)都處於不容忽視的地位。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古人類學者林一璞先生在他發表的《自然之謎》第4輯中的《古人類遷移與“金沙走廊”》一文中已明確地指出,金沙江、瀾滄江及横斷山脈中屬於長江上游的其他的各條河流,如雅礱江、大渡河等都是溝通南亞與我國中原地區的重要通道。作者指出,無論人類起源的中心在什麽地方,元謀—金沙江河谷的這個盆地,是亞洲間人類遷移到其他地區的中轉站和主要途徑之一,而且這種作用,早在170萬年前就已經存在了。但是,到了中更新世,由於在亞洲西部已形成了世界屋脊,足以使南亞與北亞廣大地區的聯繫隔斷,在這種情况下,南亞的古人類向外遷移和分佈的途徑又何在呢?對此問題,本文作者早在1987年已發表的《東海走廊——遠古人類遷移和分佈的通道之一》一文中指出,到了中更新世之後,遠古人類從起源地區往東亞、東北亞地區傳播的重要通道之一是“東海走廊”。而連接“東海走廊”的最重要途徑現在看來就是發源於雲貴高原的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及其各支流。
  
  這種結論有何依據?我們不妨從南、北人類的血緣關係來尋找它們之間的關係。
  
  11982年,在丹東市、東溝縣前陽鄉山城子的一個洞穴裏發現了一個較爲完整的人類頭骨化石(可看圖8),我們稱她爲前陽人。經研究,發現她屬於蒙古人種是無可置疑的,而且發現前陽人的下頜骨上昇枝最小寬度比較小,左側爲33毫米。與東北亞和北美洲土著居民,特别是愛斯基摩人比較相去甚大。如果再與南亞的人種比較,則出現异常的相似。(可參看表一)。
  
  從表數字比較可以看出,東亞的北部和西部下頜上昇枝最小寬度的尺寸有由大向小變化的趨勢,丹東前陽人的下頜骨,就其上昇枝最小寬度而言,明顯地落在東亞南部的人群的數值之中,而與北部的人群相差太遠。所以我們認爲,如果不是偶然之故,不難設想丹東前陽人的淵源與其説是來自我國東北地區或華北地區,倒不如説來自我國華南地區可能更有説服力。
  
  21980年在本溪廟後山遺址中發現的人牙化石中,出自第9方第6層堆積的那顆右下第一臼齒,其結構很有特點。它的齒根除了有顯著的三根外,還從遠中根舌側分出一根小的齒根,(可看圖9)而且從X光透視照片中可以看出,該牙齒的牙髓腔比較發育,屬“牛牙”型齒。這兩個特徵在北方的蒙古人種中極爲少見,而在南方的蒙古人種則極爲普遍(現在例外)。由此可見,這種現象不能説純屬偶然性。
  
  3.安徽和縣猿人化石中不少特徵是更爲接近爪哇猿人的。如上臼齒的齒帶特徵,頰舌徑的大小,以及齒髓腔屬牛齒型,還有眶上圓枕和額鱗之間存在的眉脊上溝的特徵等等都是和南方的蒙古人種極相似,如果不能説和縣猿人演化上與南方的蒙古人種有直接的關係的話,起碼在系統演化上有着明顯的淵源關係。
  
  此外,山東沂源的頭骨和南京猿人頭骨也有類似的特點。
  
  4.在年代較晚的人類遷移和分布上同樣可以找到這樣的證據。1983年在臨近日本南端的冲繩縣的官古島的洞穴裏,發現了舊石器時代人類的頭骨和脊椎骨,這是由横濱國大教授長谷川善爲首的調查團發現的,經研究後被認爲是2萬年前之物;而且這些化石的發現,加强了認爲日本人的祖先是從中國華南地區經冲繩到來的看法。因爲這些人類化石的形態特徵與在中國廣西發現的柳江人化石極爲相似,所以很自然地引伸出上述的結論。不僅如此,連在静岡縣引佐郡三日町發現的三日人(約2萬年前)、在愛知縣牛川町發現的“牛川人”化石、在大分縣聖岳發現的“聖岳人”化石、以及在那霸市洞穴中發現的“山下綱人”(約32萬年前)和在冲繩本島南部相繼發現的“港川人”化石等等都可以作爲“東海走廊”存在的佐证。
  
  而且西江流域高階地上出土的礫石石器從其特徵和打制技術上來看與朝鮮半島南部的全谷裏遺址(約距今30-40萬年)出土的同類石製品是如此的相似,這不能不使人認爲,這兩處的文化在演化上可能存在某種的聯繫。
  
  由此可見,東亞和東北亞,乃至北美洲的古人類及其文化都與南亞以及西南亞地區的古人類遷移及其文化有着深遠的淵源關係,也可看出古人類及其文化分佈的軌迹。同時清楚地看到西江流域作爲連接人類起源地與東亞、東北亞地區的橋樑地帶的作用。
  
  二、西江流域又是古文化的中心
  
  正因爲如此,所以在本流域範圍内,從舊石器時代早期一直到新石器時代,這一地帶的文化都很繁榮。從考古發現非常豐富就可説明。由上游算起,例如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貴州盤縣大洞遺址(距今40-10萬年)就位於西江上游的南盤江流域内。這個洞穴遺址洞口朝東,洞口寬55m,洞廳縱深220m,洞内平均寬35m,面積近8000m2,洞内堆積由洞口向洞内緩傾,堆積層厚度最厚處(洞口露出部分)可達195m。入洞後30m左右有一直徑約20m的石鍾乳大石柱,石柱之南側和其下的堆積保存完整。經初步試掘後已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遺物,其中包括人牙化石、打制石器和骨器,還有40多種哺乳類動物化石。經年代測定,其文化層的延續時代較長,從距今40萬年至10萬年之間。是一個難得的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址。
  
  接着是在廣西百色地區發現了大批的含手斧形器物的礫石石器(圖10),這種礫石工具廣布於西江上游另一條支流右江的高階地上,經年代測定結果初步確定爲距今60-70萬年。這套礫石工具分佈很廣,1995年秋天,我們在野外調查中,已經在西江中游與賀江和桂江交匯地段發現了這套大礫石石器的存在。同樣出土於磚紅色網紋紅土的地層中。時代可與右江百色地區的礫石石器相比。還有,早在50年代已發現的柳江人化石是世界聞名的晚期智人階段的典型化石。加上近十年來,西江流域發現的文化遺址更爲豐富。首先,於1978年秋和1989年冬在封開峒中岩先後發現了兩顆人牙化石和大批的哺乳類動物化石。根據鈾係法的測定,其年代爲距今148±13萬年。比曲江馬壩人化石(絶對年齡爲距今129±11/10萬年)(可看圖6),還早2萬年。另外,1992年在封開廟邊羅沙岩洞穴遺址中發現了人牙化石、人工打制石器和大批哺乳動物化石(圖11),這個遺址包括了三個文化層,代表了三個不同年代的文化。(即第四文化層爲距今79±15萬年,第三文化層爲距今48±05萬年,第二文化層爲距今224±016萬年)。填補了廣東距今2萬年至10萬年這段時期史前文化的空白。其次,封開黄岩洞遺址的深入研究,證明經過幾次發掘後出土的1000多件礫石石器工具是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末的産物(圖12),年代爲距今約2萬多年,和上文化層(膠結層)中出土的人頭骨化石(年代爲距今193±02萬年)一起,成爲研究中國華南地區中石器時代及其文化的重要材料。
  
  在此期間這類遺址的發現不僅限於封開黄岩洞及附近的羅髻岩遺址,處於西江流域上游的柳江和灕江階地上均有重要的發現,如桂林的甑皮岩遺址(圖13)、柳州的白蓮洞遺址、大龍潭鯉魚咀遺址(圖14)、蘭家村遺址,還有廣東陽春獨石仔遺址(圖15)等等都屬於由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遺址,如此系統和如此密集的發現在國内其他地區是不多見的。他們的發現爲研究華南地區中石器時代及其文化提供了豐富而珍貴的材料。也成爲在這一時期西江流域文化昌盛的一個有力的佐证。而且清楚地表明,這裏的生産水平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文化與經濟也有較大的發展,而且形成較多的人群聚落,成爲原始社會早期發展中心地區之一。
  
  到了新石器時代,這種繁盛狀况更爲顯著,封開杏花烏騷嶺新石器時代墓地的發現就是一典型例子。在僅有150m2範圍内密集地排列着111座墓坑,這在全國乃屬罕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有力證據。
  
  造成這種局面並非偶然, 一來是與該地區的地理位置重要有關,因爲西江(特别是中上游)及其各支流不僅在貫通東西方向聯繫方面重要,而且又是溝通南北方向聯繫的另一重要通道。賀江、灕江、靈渠與湘江的瀟水和灌江之溝通就十分重要。正因爲如此,使這一橋樑地帶成爲了東西與南北交流的交匯地帶,促進了這一地區文化的繁榮。二來是和這一地區有着非常優越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有直接的關係。特别是人類社會發展到原始群解體、氏族社會形成的過渡時期,此時人類已完成了體質形態上的演變,人種的分化也已確定,人類社會可以説面臨着全面發展的階段,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的存在對人類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而處於低緯度的嶺南地區,在全球性的最後一次冰期——大理冰期行將結束時,全新世即將開始之際,由於水平面的上昇,内陸的河流水源充足,低窪的地方出現大片的湖泊和沼澤地,降雨量明顯地增加,大地充滿着一片生機。在一些江河交匯處和沿海淺海之濱,大量的水生生物迅速地繁衍着,爲人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人類的采集生産活動不僅在森林中進行,慢慢地發展到水邊,采集的内容也由采集根莖野果和各類種子逐漸擴大到采集和大量捕撈各種貝類和辨鰓類動物。南寧豹子頭遺址、柳州大龍潭鯉魚咀遺址、桂林廟岩遺址、大岩遺址、陽春獨石仔遺址、封開黄岩洞遺址上文化層和英德雲嶺牛欄洞遺址上層等都是明顯的例证。它們都屬於含大量貝殻類的遺址。狩獵的活動也由於森林的發展和技術的提高而大有改善。收穫量大大提高,除了供應量外仍有富餘。這就給家畜飼養業的誕生創造了條件。桂林甑皮岩洞穴遺址出土的獸骨中已清楚地表明,猪已開始被飼養。封開黄岩洞、陽春獨石仔和柳州白蓮洞等遺址出土的穿孔礫石石器和磨石,以及近期桂林的廟岩遺址出土了距今18萬年的原始陶片。雖然不能説它們是農業起源的標誌,但起碼可以看成是加工某種穀類作物種子的工具,很可能是采集已發展到集中采集的地步。這是原始農業誕生的前奏。
  
  由於上述的情况出現,證明瞭人類已有了較迅速的發展,不僅人口增加,群體加大,而且活動範圍已從洞穴和森林擴大到水邊及階地上。在河流的交匯處形成聚落,開始了半定居和定居的生活。這爲文化和經濟發展中心的形成打下基礎。
  
  而西江流域不少地方都具備以上的自然生態環境,所以它很自然的成爲人類發展的中心,這些中心爲後來的人類社會發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後人選擇這些地方建立城鎮和政權中心就一點也不奇怪了。封開地區就是這種中心中的一個。它的地域正好處於西江和桂江及賀江的交匯處,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地方。後來,在此建立嶺南首府廣信,成爲歷史文化古都就不奇怪了。正如漢武帝把此地區説成是“域枕三江水,山連百越青”就非常恰當。所以説,西江孕育了嶺南文化,它是嶺南文化之源,是有據可依的。
  
  (作者:張鎮洪)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