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3 】 
清代活躍在中日貿易及日本港市的廣東商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3-08 21:58:12  


  中評社訊/清代大批廣東商人往日本進行國際貿易,幷在日本各港市經商創業和定居,在日本商界和華僑社會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但過去對在日本經商的廣東商人的活動却少有專論。本文擬就清代活躍在中日貿易及在日本各港市的廣東商人作一探索。

  一

  就目前看到的中日文獻資料,明代廣東商人在日本貿易、經商、定居者還不算多,至清代就日益增加了。據統計,1648~1663年赴日本貿易的廣東商船隻有13艘;1664~1700年從廣東啓航往日本貿易的商船達到178艘,其中1684年之前爲56艘,佔中國到日本貿易的商船總數的36%。又據林春勝等編的《華夷變態》一書記載,僅1676~1723年間,從廣東的廣州、澳門、潮州、高州、海南等地港口起航往日本長崎貿易的商船達150艘。各艘商船所載商人數十上百不等。此外,還有一些廣東商人是在其他省的港口起航赴日貿易的,如洋商麥燦宇于1689~1695年間5次往長崎貿易,有3次分別是從上海(1689年)和南京(1690~1691年)乘船出發的。這樣,實際上赴日貿易的廣東商船和商人數量是相當可觀的。隨著到長崎貿易的廣東商人日益增加,逐步形成名曰“廣東幫”的商人集團,與“三江幫”、“福建幫”齊名。於是,爲了維護廣東商人的利益和聯絡同鄉感情,于1678年在今長崎美術館東側興建了一間聖福寺,又稱廣州寺。1866年的《聖福寺重修碑記》稱:“我粵客是幫者,共竭悃枕,同勷美舉,徂松甫柏,長斷是遷,鄭棟魯檣,美輪美奐”。可見,廣東商人與聖福寺的關係之深。

  1859年以後,在歐美國家對外貿易擴張政策的强力沖擊下,日本政府陸續開放數處口岸通商,允准各國商人到日本自由貿易。但是當時日清政府間還沒有締結條約,所以,到日本貿易的中國商人,以受雇于廣州、香港、澳門的歐美商社和領事館的司賬、翻譯和雜役傭人爲多。因而這些商人自然是廣東人爲多。據1878年“清民人名戶籍簿”統計,當時發給福建、廣東、浙江、江蘇等籍華人牌證的共有476人,其中廣東籍者爲151人,佔總數的317%。在廣東籍商人中,又以南海、番禺、順德、新會、台山、開平、恩平、肇慶、潮州人爲多。這些在長崎經商的廣東商人,經過一番努力開拓,不少人逐步發展成爲擁有相當資産和不少雇員的商號行主。例如:公安號行主香山人楊惠泉,1873年還祗是作爲公安號的普通商人出現在日本的戶籍部登記中,到了1878年成了擁有6名廣東籍幫手的商號行主;泗合盛號行主開平人周酉,1875年到日本,其身份爲該行洋貨商,次年成爲該商號行主,至1877年已擁有9名開平和香山籍的幫手;成記號行主三水人歐陽縱,1870年還祗是普通商人,1876年成了成記號的行主,至1878年其手下有5名幫手,這5名幫手均爲三水人,且幾乎都姓歐陽。

  當然,廣東商人中,也有一些人在商業貿易活動中受挫的。例如,永吉祥號行主香山人譚虎臣,原爲普通商人,後組成以其爲首的譚氏一族的洋貨行,他本人也于1876年成爲永吉祥號的行主。第二年永吉祥更是發展成爲10個成員的一大商號,有幫手8人。就在譚虎臣成爲行主的那一年,也許是出于經營上的需要,新會人陳梅溪作爲行商加入該商號,1878年更是取代譚虎臣當了行主。這時譚虎臣已離開了永吉祥,譚姓人也祗剩下兩人作爲商號幫手留下來。又如三水人歐陽金台,1867年去日本,1870年成爲華豐號商人,1874年開辦同昇號洋貨行,手下擁有12個夥計和1個傭工,算是個相當大的商行了。但至1876年,該洋貨行突然解體,金台也淪爲一名普通的雜貨商了。

  二

  1868年,日本政府開放大阪和神戶港口對外貿易,中國商人又活躍在阪神地區,開館經商。據統計,1877年有華人商館20家,1881年發展到34家,高踞各國之首。而在衆多的華人商館中,又以廣東商人辦的商館爲多。1896年,大阪的廣東商人爲與日本商人競爭,由同孚泰商號牽頭,14名廣東商人發起成立了廣東幫的商會組織“大阪廣東公所”,因成員中包括數名神戶的廣東商人,所以也稱“神阪廣東會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