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3 4 】 
鄭和下西洋與廣東商人的海外移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3-08 22:00:49  



  凡有閩廣水商,久沒該國者,盡室起赴新州,分田立宅,就其衆中之豪,投以千百夫長之號,內以都護佔城,外則大通諸國,運致土産,轉相貿易;不出數年,番舶畢集;吳浙、閩、廣水商亦許經至,若遣官經理,起例抽分,足國裕民……

  由此可見,明中葉廣東商人不少在佔城貿易和定居。

  3.向暹羅移民。

  暹羅是廣東商人移民的主要僑居地之一。明初已有南海人何八觀等“流移海島,遂入暹羅”。

  克路士的《中國志》稱,有些廣東商人到馬六甲、暹羅、北大年等地做生意,就居留下來,“不再返回中國”。17世紀初,首都阿瑜陀耶和北覽波、萬佛歲、北柳、柴真、萬岑、那坤是貪瑪功(六坤)、北大年、普吉島、尖竹漢、曼吉、妓功、佛丕、猜耶、廊營、董裡等地都有廣東商民貿易僑居。確實如葡萄牙人坎皮士(De Campos)所說:“中國人在泰國到處定居”。德國學者貢德•弗蘭克(Gunder Frank,)也稱:

  這個城市(指阿瑜陀耶)是一個聯繫廣泛的貿易中心,不僅與日本、澳門和廣州,而且與東南亞群島港口和馬來亞半島東海岸的北大年都有貿易往來。

  黃衷《海語》稱,暹羅首都阿瑜陀耶有“奶街”,“爲華人流寓者之居”。可見嘉靖時,阿瑜陀耶已出現了有些類似後來的“唐人街”模式。荷蘭人法倫退因(FValentyn)著《新舊東印度志》所附暹羅國湄南河下游地圖有“唐人島”(Chinese Island),即“中國人居住之地”,以顯示17世紀初華僑在“唐人島”聚居。

  4.向北大年移民。

  北大年是暹羅的屬國,又稱大泥,明中葉後期“華人流寓甚多”。1 6世紀70年代,這裡已有一名華人拿督,在當地經濟有相當大的影響。嘉靖末年,廣東饒平縣海盜商人林道干在福建爲官軍所敗,逃到台灣北港和昆倉島(Polu Condoo)。萬歷六年(1578年),林道干懼怕官軍追擊,率部南航到大泥(Datni),“攘其邊地以居,號道干港”,聚集廣東、福建海盜兩千餘人,北大年女王招其爲婿,引華人爲大臣,鼓勵華人移民,使北大年成爲廣東人居留最多的地區之一。有記載說,吉蘭丹波賴村“全村住的都是三百多年前集體移入居住的華人。他們現在講的還是漢語客家語系語言。傳說移入時的領袖張伯才是海盜領袖。考三百年前,正是明末清初的時候,無需解釋這些移民便是抱著反清復明的華僑先民了。”

  5.向馬六甲移民。

  廣東商人僑居馬六甲歷史悠久,《明史•滿刺加傳》稱其居民“間有白者,唐人種也。”嘉靖年間(1522-1566年),南海人黃衷說:馬六甲“俗禁食豕肉,華人流寓或有食者,輒惡之,謂其厭穢也。”說明廣東等地僑民入鄉隨俗,有信奉伊斯蘭教者。16世紀初,滿刺加設有四個沙班達爾(Shahbandar),即港長、港務官之類,由中國人、爪哇人、束巴亞人及孟加拉人各一人擔任,說明華人在滿刺加受到重視和信任。沙班達爾的職責是接待帆船船主,引見盤陀河羅(Bendahara),給他們分配貨棧、發送貨物、安排宿舍和預定象祗(運輸工具),幷徵收港口稅;由華人擔任的沙班達爾負責管理來自中國和印度支那的商船。據葡萄牙人阿伯奎記載,滿刺加第二代國王沙根達薩(Xaguendarsa)曾娶中國船長大王(The king of Chinese Captain)之女爲妻。說明華僑在馬六甲社會佔有較高的地位。 

  葡萄牙人佔據馬六甲後,任命一個終身職務的盤陀河羅管理外僑事務,另外實施民族自治,設“甲必丹”(Captain)管理各僑居民族,其中摩爾人、欣都人、爪哇人各設甲必丹一人,包括中國人在內的其他各族設甲必丹一人。1641年,馬六甲華僑已有300-400人。

  6.向印度尼西亞諸國移民。

  明初,爪哇滅三佛齊,然不能盡有其地,“華人流寓者往往起而據之;”“很多廣東籍富商住在那裡,其中有些己改信了伊斯蘭教。”嘉靖末年,“閩、粵海寇遺孽逋逃至此,積二千餘人。”到荷蘭人進入爪哇時,萬丹(Bantan)、北加浪岸(Bekalongan)、厨閩(Tuban,即杜板)、錦石(Gresik,即革昔兒)等港口,“都以中國人住區而聞名”,而這裡的華人都是廣東、福建兩省人。英國學者W•J•卡德指出:

  十六世紀末,有相當多的中國人貿易中心出現于爪哇(厨閩)、錦石、泗水、饒洞、萬丹、日葛礁和其他島嶼(蘇門答臘、西婆羅洲)上;這些中國人都是福建和廣東兩省的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