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社會為何懷念袁隆平?
http://www.CRNTT.com   2022-05-29 16:46:05


5月22日,西南大學在職教職工帶著年幼子女前來悼念袁隆平。(圖片來源:西南大學官網)
  中評社香港5月29日電/一年前,2021年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長沙逝世,享年91歲。從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起,袁隆平把大半輩子都交給了稻田,“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的話語曾打動無數人。袁老去世當天,細雨飄搖,整個長沙城都在哭泣,悼念的鮮花和人群填滿了中國的每個城市。

  美國《僑報》5月23日載文《中國社會為何懷念袁隆平?》,文章說,今年的5月22日,時值袁隆平逝世一周年紀念,中國多地再次舉行悼念活動。當日上午,袁隆平銅像落成揭幕儀式活動在三亞市海棠區水稻國家公園袁隆平紀念園舉行。而在袁隆平曾經的母校西南大學,師生們自發在校內袁隆平雕像前獻花、鞠躬,表達思念。此外,袁隆平的圖片和話題在社交媒體上刷屏式爆發,人們談論著袁隆平的事跡、研究成果、軼事甚至曾經的寵物,足見一年的時光沒有衝淡思念之情。

  談及中國社會對袁隆平的深刻情感,背後折射的或許是一個具有源遠農耕文化傳統的社會對土地和糧食的獨特感情。對於中國人而言,農耕不僅代表著簡單的“口糧”,還蘊含著民生安穩、無私奉獻等多重意象。古代中國文化階層常常提到“歸隱田園”“甘於農耕”,更昭示著“回歸土地”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精神故鄉。同時,雖然中國社會經濟已歷經多年快速發展,但人們對於“缺糧挨餓”的警醒一直沒有遠去,對於糧食增產的強烈關注,是不分階層、年齡的社會共同話題。

  還應提及的是,眼下全球糧食供應鏈的緊綳,更喚起了中國人對於糧食安全的普遍關注。疫情叠加能源價格上漲,使得全球民衆對於糧食短缺的不安全感上升。聯合國亦頻頻示警,指今年“挨餓”人數將達到近年來新高。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