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印互信建設滯後 印對華心態存三種負面情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11 17:17:37  


  中評社北京8月11日電/第13次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7日至8日在新德里舉行。

  《世界新聞報》文章指出,邊界問題的解決既需要雙方從戰略高度審視和處理糾紛,同時也需要培育良好的民意基礎。 

  然而,人們注意到,在此次邊界會談前,印度國內又開始炒作“中國威脅論”,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國內目前的對華心態仍存在誤區。 

  近些年,印度的主流“中國觀”帶有鮮明的動態性特徵,即遊走于“友邦”與“威脅”之間:2003年至2007年,印度輿論普遍接受中印合作大於分歧,甚至出現中印合作引領亞洲乃至世界的“中印大同”(CHINDIA)主張;2008年以來,印度對中國的猜忌與疑慮開始增加,媒體有關中國的負面報道明顯增多。印度對華看法出現搖擺的原因,具體可以歸結為三大負面情結的困擾: 

  一是揮之不去的“1962年情結”。在印度軍方和戰略圈的老一輩精英中,許多人對1962年的中印邊界衝突耿耿於懷,他們對中國的敵意並非緣于戰爭本身,而是戰爭的結果,即中國的勝利讓印度蒙受了巨大恥辱。為不使後人忘記“恥辱”,他們無視印方挑起戰爭的事實,一味將中國描繪成“侵略者”,拒不承認中印邊界存在爭端。 

  他們的“屈辱感”對印度年青一代解讀中印邊界問題產生了誤導效應。許多印度年輕人相信中國在1962年“侵略”了印度,卻未聽說過尼赫魯的“前進政策”,也不知曉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甚至不知道中印雙方早已就“兩國邊界存在爭端”這一點達成共識。 

  二是根深蒂固的“忌憚巴基斯坦情結”。中印交惡時期,印度視中巴關係為針對自己的戰略軍事同盟。中印和解以及中國對外戰略明確摒棄結盟的事實,並未導致印度對中巴關係的再思考。相反,印度近些年對中巴關係的看法依然沿襲歷史慣性,即認為,中國在巴基斯坦的一舉一動都是針對印度。 

  三是與日俱增的“大國情結”。近年來,隨著印度崛起步伐的加快,印度對華心態發生了一些微妙變化。一方面,印度國民自覺與不自覺地將中國作為“攀比”對象和趕超目標;另一方面,印度往往忽視中國的利益取向和國際責任,只要中國未能滿足其要求,印度輿論就會給中國扣上“不願”甚至是“阻撓印度崛起的帽子”。難怪近來印度有些評論將中國未明確表態支援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及去年雙方在核供應國集團的摩擦,通通列為中國阻撓印度崛起的“罪證”。 

  上述三種情結既反映出印度思維的陳舊,也說明瞭中印兩國近年來互信建設的滯後。中印雙方目前都應冷靜下來,開始更客觀地看待對方,為增進互信、掃清當前中印關係中的主要障礙共同努力。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