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汽車大國之路現三大隱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17 10:04:58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大公報)
  中評社香港1月17日電/香港大公報報道,剛剛過去的○九年,中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379.10萬輛和1364.48萬輛,同比增長48%和46%。在金融危機衝擊下,全球各主要汽車市場紛紛大幅下挫,中國市場卻一枝獨秀,各主要汽車廠家亦紛紛擴大產能以享受難得的汽車盛宴。對於中國汽車產業取得這個歷史佳績,當然應該值得肯定,但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隱憂。

  隱憂一:面臨外資壟斷化

  當外資企業受國際金融危機打擊在國外市場奄奄一息之際,中國市場卻成為了外資企業的救命稻草。有媒體報道稱,大眾以其在中國14%的生產量,獲得該公司在全球80%的利潤;通用以其在中國4%的生產量,獲得該公司在全球25%的利潤。

  為何如此,通過簡單的數據比較就可知道,以跑遍中國的奧迪車為例,中國市場幾款奧迪車售價為93.6-193.5萬元(人民幣,下同),而在德國市場幾乎相同配置的車輛價格為63.3至124.3萬元,在日本、美國市場的定價也基本如此。可以說,通過價格歧視政策,外資巨頭在中國市場賺取了巨大的利潤。

  對此,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研究員王小廣指出,中國汽車市場格局是國際資本以40%的資本佔據50%的市場份額攫取70%的市場利潤。國有資本的不斷被弱化和外資壟斷化的不斷增強,始終是中國汽車行業所遇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隱憂二:零部件行業遭擠壓

  汽車行業,作為現代工業的戰略行業,它的發展可以帶動上下游相當多產業的發展,其巨大的規模效益也被各國高度重視。業內專家表示,汽車行業的發展零部件是基礎,但作為中國汽車行業發展基礎,汽車零部件行業現實在讓人感到憂慮。

  二○○九年初,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進行的汽車零部件行業基本狀況及產品研發能力狀況調查顯示,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研發投入目前只佔銷售收入的1.4%左右,遠低於跨國公司平均5%的水平。有研究數據顯示,外資企業在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上已佔有60%以上的市場份額;在轎車零部件市場,外資企業的市場份額接近80%;而在汽車電子和發動機零部件等高技術含量領域,其市場份額更是高達90%。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自主品牌汽車近年來獲得了大幅增長,由於外資零部件巨頭的戰略性優勢存在,使得眾多走自主品牌發展道路的中國汽車行業在採購零部件過程中也不得不向外資企業進行採購。中國汽車工業諮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合資方式來引進汽車技術,以“市場換技術”的模式被廣為採納。然而,“我們技術是引進來了,但能力卻沒有引進來。”他如此評說。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