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世博中國時間”蘊涵歷史契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09 03:57:39  


 
  與北京奧運不同的是,上海世博會面臨的國際政治壓力要小一些,是一場相對自由的多文化對話,但在全球經濟危機尚未結束和中國經濟面臨結構調整的雙重壓力之下,中國更希望上海世博會通過人類先進經濟、科技和文化的大交流,促進世界經濟全面復甦。中國以往經濟發展模式已顯示可持續性較差的特質,政府決策加快經濟轉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前不久考察世博園區發令,希望實踐園區低碳排放和生態和諧,希望上海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這是否蘊含著中國欲借重世博助推上海轉型起飛、示範引領全國,進而把世博作為著眼於未來全球競爭的“出發站”?

  如果說北京奧運會是一次17天的“中國力量”集中爆炸,那末上海世博會是一次演繹184天的“中國樂章”舒緩鳴奏,是世界與中國全方位、零距離的對接、對話和對表,更重要是尋找全球化方位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思路新方向。而匯集世界最新理念的各國發展成果正是中國經濟轉型最寶貴的財富,推助可持續性發展急需借鑒的案例,“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實踐則為中國嚴峻的“城市病”送來最佳處方。這些正是上海世博會的重要看點,也是重要期待。也許正因為如此,據悉,將先後有3萬多名中外記者趕集上海採訪報道,創歷屆世博之最。

  可以說,“世博契機”不僅是對中國政府能力和國民素質一場重大考驗,也是促進經濟轉型一次有聲有色的總動員。它的意義遠不在於拉動經濟,而在於能否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的戰略支點。在某些程度上說,中國更期待世博會能夠扮演引領世界經濟走向未來之路的重要角色,辦好一屆“在危機中看到希望”的世博會,提振信心、凝聚人心。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