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大陸“打房”要慎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10 10:05:19  


打破“以往套路”的房市調控新政,在短短的十天裡給中國房市帶來的“轉折性”變化。
  中評社香港5月10日電/美國《世界日報》5月9日載文《中國大陸“打房”要慎重》,文章說,中國政府自總理溫家寶以降,口徑一致地對大陸地區房價飈漲及房價居高不下,不時提出警訊,接著也祭出種種信用管制措施,防止資金再向房地產移動。這種由宏觀調控到點名限縮房地產融資的作法被稱之為“打房”,顧名思義就是政府種種打擊房價的措施。這對當前中國逐漸形成的房地產泡沫,有抑制的效果;不過,由美國次級房貸所引爆的金融海嘯教訓得知,“打房”必須適可而止,打過頭也可能帶來傷害。

  人類經濟社會的經驗,似乎印證我們還沒有辦法很有效地維持長久穩定成長的局面,經濟情勢總在起落間前進。也不過兩年前,美國房地產泡沫已成形,美國聯准會幾度調高利率,試圖引爆泡沫,沒想到泡沫破滅卻帶來次貸風暴,而引發大規模全球性的金融風暴,並進而蔓延至實體經濟,而有經濟大蕭條的隱憂。如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又陷入房價高漲的困局,而有“打房”政策的出台。

  中國大陸房地產的飈漲源自土地的上漲,而土地價格的飈高又與“土地財政”有關,亦即與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大多來自土地標售有關。

  在金融海嘯期間,中國政府為了擴大內需,而採取空前的大手筆,高達四兆人民幣的擴張性財政政策,這當中中央、地方各自負擔近半的金額,地方政府如何有能力籌到如此龐大的經費?答案就是標售土地,這就是所謂的“土地財政”。

  理論上,各地方政府大量出脫或標售土地,會造成土地供給增加,使土地價格下跌,如果沒有控盤的機制,土地不但不會漲,甚至還可能因而造成土地價格的崩盤。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