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世紀”尚未到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21 09:18:15  


 
  在過去十年裡,中國從全球第九大出口國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但在本次金融危機之後,全球貿易和金融平衡引發的爭議越來越大,中國可能必須要對其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做出調整。雖然中國擁有巨額外匯儲備,但在它建立有足夠深度和開放度的金融市場、且讓市場(而非政府)決定利率之前,它將很難通過向海外放貸來擴大本國的金融影響力。

  與建國之時即擁有民主憲法的印度不同,中國迄今仍未找到辦法來滿足人民對政治參與(如果還算不上民主制度的話)的訴求,這種訴求往往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而增強。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早已成為過去,執政黨的合法性建立在經濟增長和漢族民族主義的基礎上。有些專家認為,中國的政治制度缺乏合法性,且飽受腐敗橫行的困擾,如果經濟發生衰退,就很容易出現政治不穩定。中國能否找到一種模式,管理好不斷擴大的城市中產階級、地區間的不平等以及少數民族的不滿情緒,仍有待觀察。根本的一點在於,包括中國領導人在內,沒人知道中國的政治前景將會如何,也沒人知道它將給中國的經濟增長帶來怎樣的影響。

  1974年,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上表示:“中國現在不是,將來也不做超級大國。”當前這代中國領導人意識到,快速增長是保持國內政治穩定的關鍵,於是他們致力於經濟發展,並努力營造他們所謂的“和諧”國際環境,以避免其干擾本國增長。但隨著世代更替,實力往往滋生狂妄,胃口有時會越吃越大。有些分析人士警告稱,正在崛起的大國不可避免的會利用它們新獲得的經濟實力,去追求更廣泛的政治、文化和軍事目標。

  即使上述警告是對中國意圖的準確評估,中國是否具備足夠的軍事能力去實現上述目標也頗令人懷疑。亞洲有其內部的實力平衡,就這點而言,許多國家對美國在該地區的存在持歡迎態度。中國領導人將不得不應對其它國家的反應,應對由本國增長目標和對外部市場及資源的需求帶來的限制。採取過於強硬的軍事姿態,可能促使鄰國結成反制聯盟,從而削弱自己的硬實力和軟實力。皮尤(Pew)近期對16個國家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這些國家對中國的經濟崛起持正面態度,對它的軍事崛起則不然。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