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還有多少個舟曲在“潛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15 07:55:43  


 
  實現了精確排查,災害預防還應重視群測群防機制。考慮到財力不足以及地質專業才人匱乏,中國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推行“群測群防”,充分發動廣大民眾的力量。時至今日,這個看似簡單的“笨辦法”、“土辦法”卻在多次重大災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連一向在災害防範方面走在前列的日本人也嘆服不已。

  1975年的遼寧海城地震就是“群測群防”的經典案例。當時,地震專家將遼南作為地震重點監視地區,而當地大量參加地震預報工作的民眾將動物異常、井水異常等地震前兆信息及時匯總、上報,幫助地震專家做出了準確預測。地震當日,遼寧省南部的百餘萬人撤離了他們的住宅和工作地點。在這場7.3級地震中,傷亡極小,創造了一個“奇跡”。

  “群測群防”雖是落後技術條件下的產物、而且人力成本較高,今天基本很難做到,但偏信科技、缺乏對相關人員的專業培訓、缺乏對重大氣象變化和災難預防知識的宣傳推廣,民眾的防範意識嚴重不足等卻成了今天一些地方的“通病”。今年6月貴州關嶺突發特大山體滑坡,當地民眾最初發現山上落石但未引起足夠重視,最終釀成大禍。

  此外,一些“災害高發地”的搬遷問題也不容忽視。以舟曲為例,作為“亞洲第一大洩流坡”,這裡是滑坡、泥石流強烈發育區,歷史上曾數次爆發泥石流。連專家也承認,“除了搬走,沒有別的好辦法。”但考慮到數千萬乃至上億元的搬遷成本、安置費用,舟曲縣只能作罷。類似的情況還有四川的北川縣。這個在汶川大地震中飽嘗傷痛的縣城曾三次動了搬遷念頭,均因阻力重重宣告流產。直到災難發生後,縣城成為一片廢墟,才不得不遷址。在對待“災害高發地”的搬遷問題上,當局能否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值得關注。

  災害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不能從中汲取經驗教訓。有人說,汶川地震使中國在抗震經驗、地震預防及相關普及教育方面突飛猛進,而舟曲一定也會使中國對包括泥石流在內的多種地質災害的預防有所推進,這既是人們的美好期待,更是對當局的鞭策。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