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經濟再平衡考驗中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06 13:43:09  


  中評社香港4月6日電/英國《金融時報》4月6日載文《中國經濟如何再平衡?》,摘要如下:

  中國經濟正處於變革之中。好消息是,中國經濟的外部再平衡成績斐然。壞消息是,這一成績是以內部失衡加劇為代價取得的。

  中國的國際收支餘額就像過山車一樣起伏不定。2003年至2007年,中國經常賬戶盈餘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從2.8%升至10.1%;到2011年時,又驟降至2.9%。同期,進出口占GDP的比重先是飈升,隨後又降了下來。按照正統理論,經常賬戶盈餘和赤字反映的是人們自願做出的儲蓄和投資決定:中國等儲蓄盈餘的國家輸出資本,而儲蓄不足的國家則輸入資本。如此一來,盈餘國家便享有較高的儲蓄回報率,赤字國家則享有較低的投資成本。這也許是最好的結果。窮國向富國輸出資本(中國即是如此)似乎有點古怪,但依照上述觀點,我們沒有理由質疑這種選擇背後的智慧。

  遺憾的是,過去30年國際金融體系的反覆震蕩(以2007年高收入國家爆發的金融危機最為嚴重),讓這種盲目樂觀的觀點變得不太可信了。特別是,美國證明了自己無法明智地運用流入本國的資本:它用這些資本來為財政赤字和不必要的住房建設融資。美國和其他資本輸入國無疑應為這種糟糕的結果承擔主要責任。但是,巨額外部赤字還會抑制需求。需求旺盛時這種抑制的效果並不明顯,但需求不振時這種抑制就會產生嚴重的影響。

  除了上述籠統的問題之外,過去這些年中國經常賬戶盈餘的激增引發了一些具體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這些問題是由政府干預外匯市場以及隨之而來的外匯儲備不斷積聚導致的。2001年1月至2011年年底,中國外匯儲備從1700億美元增長到3.2萬億美元。在中國的政策組合中,有一項就是對這些干預行動產生的貨幣後果進行衝銷。上述這些都是重商主義的政策。

  此外,如果某國想催生巨大的投資熱潮和打造強健的外部收支狀況,通常而言就必須抑制消費、鼓勵儲蓄。現實確實如此:中國私人消費占GDP的比重從2000年的46%降到2007年的區區36%;公共和私人消費合計占GDP的比重從62%降至49%,而總儲蓄占GDP的比重則從38%升到51%。總儲蓄中相當大的一部分以很大的成本投資到了海外的低收益資產中:中國人均外匯儲備達2300美元,相當於人均GDP的40%。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