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舌尖上的中國》攪動中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6-05 13:57:58  


  中評社香港6月5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6月5日載文《我看〈舌尖上的中國〉》,摘要如下:

  中國中央電視台攝制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日前播出後,觀眾反應異常熱烈,簡直是到了人人爭說的程度。有者還聲稱自己從此更加愛國;有的則要組團結隊,到偏遠地區尋訪珍貴食材。

  從湘菜的金魚戲蓮到魯菜的葱燒海參,從揚州的清燉獅子頭到順德的均安蒸豬,還有雲南的鬆茸、安徽的毛豆腐、上海的大閘蟹等,紀錄片介紹的各種美食著實讓人垂涎三尺。

  但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不僅被片中的美食征服了腸胃,也被其所蘊育的人文情懷深深吸引。例如通過除夕夜合家團圓吃餃子的溫馨畫面,帶出中國人對家庭觀念的重視;從介紹中國人烹飪時對五味調和的追求,引申至中國人待人處世和治國經世之道等。紀錄片把中國人生活中的風俗、倫理和趣味,與食物的聯繫娓娓道來。

  但這七集紀錄片讓我思索最多的,還是片中那一再被歌頌的“原始”和“古老”。無論是水稻種植、鬆茸采集、火腿腌制還是豆腐製作,片中的介紹無不流露出對原始方法和古老技術的讚美。例如紀錄片在介紹湖北嘉魚縣的采藕時指出,無論多麼大的藕田也沒有任何機械化的采藕工具,“要想得到藕,唯一的方式就是用人力來挖。”而在介紹山西面食時,則提到穀物加工的歷史已有上萬年,“附近曾經出土過最古老的石磨盤,至今同一形制的磨盤還在使用。”

  這不禁讓我想起,在紀錄片播出前不久,中國科學院發表一份報告,指中國農業經濟水平比美國落後約100年。報告呼籲中國實現農業現代化以及加快農業勞動力的轉移,與紀錄片強調食材的手工采摘和古法泡制,形成了有趣的角度對比。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