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衡量“中國夢” 可從兩個維度觀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04 11:24:09  


 
  早在2009年,由幾個民間機構聯合做的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最大規模的夢想大調查——《中國人夢想白皮書》項目發現,1949年至1978年,中國人的夢想以國家意識為基礎,集體和國家是夢想的指向,犧牲和奉獻是夢想的主題,集體榮譽感和國家自豪感既是夢想實現的力量源泉,更是夢想實現能帶來的終極喜悅;到了1978年至1990年代初,在國家經濟制度根本性調整和思想觀念巨大轉變的大背景下,個體意識的蘇醒、物質財富的積累,都使得夢想開始帶有較明顯的個體化和物質化傾向;1990年代初至今,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大提升,在放眼世界、與世界接軌的同時,提出民族偉大復興;社會思想自由開放,價值觀多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個體夢想豐富而多元,自主人生的追求也在其中孕育。

  這顯示出在現實層面,1949年以來的“中國夢”日益從集體化、同質化向個人化、個性化轉變;人們仍然為國家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但也越來越在意個人的自我實現,號召人們為了一個集體性的宏大目標犧牲個人利益,變得越來越不可能。因此,如何處理集體和個體的關係,就成了觀察“中國夢”的一個重要維度。如果“中國夢”只是“中國”作為一個國家在集體名義上的成功、而這種成功和以往一樣,是建基於社會成員個體的軟弱無力之上的話,那可以肯定,這一定不是大多數中國人所向往的“中國夢”。如果沒有社會成員發自內心的認可和擁躉,“中國夢”也就不成其為“夢”。

“中國夢”和“美國夢”

  在人類歷史上,最赫赫有名的關於夢想的詞匯是“美國夢”。它是一種相信只要經過持續不懈的個人奮鬥、而非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就能在美國獲得更好生活的信仰。“美國夢”發展於19世紀,當時美國出現了許多奮鬥起家的工商業巨子。比如依靠個人發明而創立通用電氣公司的愛迪生、采石油的洛克菲勒、搞銀行的摩根、發明汽車生產線的福特。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出身寒微,但通過勤奮創立了自己龐大的事業,成為傳奇人物。到了21世紀信息時代,蘋果之父史蒂夫.喬布斯、微軟的比爾.蓋茨、面簿(Facebook)的扎克伯格,又成了“美國夢”的新偶像。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成功,也被公認是只有在美國才可能實現的傳奇。

  “美國夢”的存在,給世界很多地方處於絕望中的人們帶來了希望。近百年來,世界各地那麼多的人不惜代價、不懼風險、翻山越嶺要去美國,無非是相信在那裡有更多成功的機會。新加坡駐聯合國前大使馬凱碩在《走出純真年代》一書中就認為:“美國與我們這個星球上幾十億窮苦人共同分享的一個最大禮物就是希望。美國讓世界人民明白,自己的命運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注定不變了。在一個唯才是舉、任人唯賢的社會裡,任何人都有可能成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