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年齡爭論無法為院士“減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03 09:10:43  


  春節長假尾聲,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俠在科學網發表的博文《中國科學精英老齡化太嚴重!》引發熱議。李俠指出,根據兩院官網數據統計,現任兩院院士年齡主要集中在70—89歲之間,40—49歲院士比例很低,“科學精英老齡化”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科學界的發展。

  寥寥數百字的一篇博文引發了學界和公眾的強烈關注,媒體在轉載報道這篇博文的時候也把標題製作成抓人眼球的《“兩院”成了“敬老院”》。作為中國科學精英的院士,因為年齡偏老遭到了輿論的質疑。中國科學界和其他社會領域普遍存在論資排輩的傳統,導致青年學者遲遲不能出頭;而上了年紀的科學精英們因為缺乏創新精神,“影響”了科學界的發展。無論具體原因在哪裡,“偏老”的年齡這一次成為了輿論炮轟的靶子。

  院士年齡偏老被質疑,那麼院士年輕化是不是可以贏得輿論的認同呢?2011年年底,兩院新增院士名單公布,當時新當選的51名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齡52.6歲,為院士增選規範化以來最年輕的一次。而當選的54名工程院院士中,最年輕的為46歲,60歲(含)以下的38人,占70.4%,相比2009年增選的66.7%,比例又有增長。遺憾的是,當時“院士年輕化”的特點也曾被媒體質疑。一些輿論認為,很多學者在國際優秀大學僅能晉升副教授之時,在中國就已經可以做院士,這讓中國比較優秀的科研人員過早榮譽加身,結束了科學活躍期。

  當李俠教授感慨“科學不是懷舊的城堡”,質疑“院士老齡化”時,輿論頻頻點頭。可是兩年前“院士年輕化”被作為“新特征”被關注時,輿論卻偏偏搖頭。“老齡化”是個“錯誤”,“年輕化”同樣不正確,輿論為何總是緊緊盯著院士的年齡?年輕人當選院士了,我們說這有可能過早結束了他的科研活躍期;年老的人當選院士了,我們又說他阻礙了科研的活躍。中國院士的年齡到底該何去何從?

  年齡的爭論只是泡沫,真正的問題還是在院士的利益附加值上。雖然我們總是強調“院士稱號既是榮譽更是責任”,但不得不承認,現實中“院士”稱號或多或少已經附加了獲取利益的“資源功能 ”,院士們可以直接影響到國家科技資源的分配和科技發展的方向。政府部門召開各種咨詢會、項目論證會少不了院士;重點科技項目立項審批和實施需要得到院士支持;國家各種基金項目的評審,各種科研成果評獎、評價更少不了院士。既然院士本身附著了本不該有的“權力”特色,那麼在年齡構成上無論是“年輕化”還是“老齡化”的爭論無論再激烈,恐怕都是一地雞毛。

  跳出年齡爭論的泡沫,“中國科學精英老齡化太嚴重”恐怕只是一個偽問題。年輕化或者老齡化都無法為院士“減負”,也無法真正促進科學研究事業的健康發展。年齡從來都不是關鍵問題,真正需要改革的還是科研體制和學術評價機制。必須讓院士回歸榮譽和責任的本位,還科學研究活動的本來面目。(時間:2月28日 來源:科技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