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經濟增長放緩對中國來說“焉知非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19 19:48:08  


 
  過去十年盛極一時的全球大宗商品超級周期,主要得益於中國異乎尋常的經濟繁榮,而這一經濟繁榮則是由世紀之交出台的三項極其重要的政策改革推動的。第一項是國企改革,大批國企被關閉或私有化,存留下來的也被免除了種種負擔,比如需向職工提供的學校教育、住房以及醫療等福利。第二項重大改革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這使得價格低廉的中國產品如潮水般湧向全球市場,並且加快了製造業的東移進程。第三項改革或許最為重要,那就是創立商品房市場。這項政策源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中國政府的一項決定,即將國內多數住房的所有權形式從國有變為住房中住戶個人所有。

  以上三項改革幾乎就是推動中國實現令人驚嘆的經濟增長的全部原因。2000年時,中國還是排在意大利之後的全球第七大經濟體,今天它已成長為全球排名第二的經濟大國。

  但近期在海外需求疲軟和國內房地產市場過熱的共同影響下,上述強大增長引擎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有所減弱;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日漸傾向於把信貸當作刺激經濟增長的手段之一。凱投宏觀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國信貸餘額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已升至195%,2008年時這一比率僅為129%。威廉姆斯指出:“信貸增速並不那麼重要,信貸與經濟規模之比的升速才是關鍵;從這個指標來看,中國經濟存在很大風險。”

  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58%。分析師指出,這種爆炸性增長或在未來幾個季度短暫提升中國經濟的整體增速。但分析師還表示,實現同等幅度經濟增長所需投入的信貸規模正在快速上升。新融得的資金正被用於現有貸款的償付或展期,這些貸款所投項目是基於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的預期而上馬的,後來的形勢已使得這些項目變得無利可圖。

  面對主要增長引擎推力減弱和信貸強度不斷惡化的局面,中國政府的回應是,落實新任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說的“轉變發展方式”。在實際執行中,這意味著鼓勵發展大眾消費型社會,扶持服務行業以及減少對重工業、房地產、製造業和出口產能的投資。

  中國新一屆政府承認,這將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轉型。官員們也坦率地表示,經濟呈兩位數增長的時期已經結束。但如果中國真能轉變發展模式、走上平緩但更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那麼其他國家也能像過去十年的大宗商品出口國一樣,有很大機會從中國的發展中受益。

  摩根士丹利的喬虹表示:“隨著中國的傳統增長引擎推力減弱,其他國家和企業需要把目光轉向那些能給它們帶來巨大收益的領域。它們應當關注什麼才是真正困擾中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因素,以及中國到底需要解決哪些方面的問題——例如污染、交通擁堵、食品安全、質量有待改進的醫療服務以及水準不高的教育。”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