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回避社會“不同聲音”不可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8-27 12:33:02  


資料圖:游客在深圳參觀新落成的鄧小平畫像。
  中評社香港8月27日電/美國《僑報》8月23日載文《回避社會“不同聲音”不可取》,摘要如下:

  不少關注中國發展的人士或許早就有一種隱隱的感覺:隨著中國經濟放慢腳步,進入艱難轉型期,以及國家最高權力進入交接期前後,中國社會輿論似乎也步入一種“放縱”狀態。各種思潮、觀點、聲音、訴求形成新一輪交鋒,色彩斑斕,刹時激烈。

  一些或高調唱“左”、或帶著狹隘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和虛無歷史主義的言論,因其大膽出位、鼓動性強,不僅混淆視聽、模糊了一些人的視線,更讓外界對中國當前政經態勢產生種種誤讀、疑問和憂慮:中國經濟是否步入“衰退期”、中國政局是否不穩定、中國主流意識形態是否很混亂、中國社會是否產生裂痕、中國人是否徹底喪失倫理價值底線等等。

  事實上,這不是如何判別中國政經態勢的問題,而是如何看待社會輿論的問題。所謂社會輿論或公共輿論,目前較為普遍的解釋是指在一定社會範圍內,消除個人意見差異,反映社會知覺和集合意識的、多數人的共同意見和聲音;也是在特定時間和空間裡,公眾對特定的社會公共事務,公開表達的、基本一致的意見或態度。換言之,它是一種民間聲音,而非政府意志。

  過去,由於多數中國人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空間裡,意見表達方式、信息傳播方式落後,形式單一,個人發聲沒有物質條件保障,即便表達了意見也難以引起共鳴。加之,當局對一些言論有“過濾”,外界似乎也習慣了中國社會輿論的“一致性”而忽視了差異化。今天,中國的開放性、國際化早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信息交流與傳播環境大為改善,並已擁有近6億網民、4億多微博用戶。他們均可成為社會意見的表達者、傳播源。對於這樣的一個大國,哪能沒有不同意見、多元化聲音?一個“只有一種聲音”的社會該多麼可怕!

  對於社會上不斷出現差異較大的言論,不僅中國國內要理性對待、培養自身適應能力和辨識是非真偽能力,聲音的多元化不等於輿論混亂。西方社會也應調整思維,不宜用老眼光看待,或者借此大做文章,炒作官民之間的“差異化”。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