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如何打贏“呼吸保衛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9-15 09:09:39  


 
  瀏覽這份防治計劃,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展現了強烈的操盤主導意願,比如推動產業升級改造、加強部門協調聯動、將環境質量是否改善納入官員考核體系之中等。這是在預期之內的,涉及跨區域、跨行業的協調,也只有政府有能力做到。但仔細體會仍有不足,最大的問題在於,對公眾參與著墨不多,僅僅百餘字(第三十五條),沒有提出太多指導意見,這恐怕是一大短板。空氣污染人人都跑不了,以政府為主導是方向,但若一切都由政府主導恐怕也會令其疲於奔命,畢竟治理涉及多元化的利益主體,強調政府的強制力不應忽視公眾的行動力。

  比如,計劃的第三條著重描述強化移動源污染防治,即對機動車的管理,明確提出京滬等大城市要嚴格限制機動車保有量,再度引發民眾對政府一刀切管制方式的質疑。這也難怪,世界上不少大城市的機動車數量遠多於京滬,但從不限購,而是通過提高汽車使用成本來讓民眾自覺少開車。這對剛富裕起來,想改善生活、享受生活的中國人來說可能有點難以接受,但從長遠來看,用經濟而不是行政手段來調控,效果穩定,也能從根本上培養公眾的良好習慣。近日,針對是否徵收交通擁堵費的話題就在北京發酵,這是一個契機,政府應宣揚其理念,引導公眾在爭論中形成共識。當然,這也要建立在政府提供更好公共服務的基礎上。

  另一方面,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刻不容緩。人人都是大氣污染的受害者,同呼吸,共責任,從來不是環保局一家的事,公眾才是環保的主體,依靠公眾無處不在的監督才能推動治理不斷深入。下一步政府必須認真思考,如何充分調動公眾的積極性,讓大家參與到這場國家行動中,比如,用法的力量來引導和推進整個社會環保意識的提升。說到底,類似霧霾這樣的慢性污染還不是因為發展方式的不合理?意識不改,污染不除。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