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釣島識別區:風險幾許 勝算幾何?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2-04 08:38:51


 
  也許,繼續發展的前景將是中國向爭議區域派遣戰機,並示威般對進入該區域的外國軍機進行攔截和伴飛。將不動用武器,但或許會出現可怕的動作。這種行動可以說是尋常的、俄羅斯方面也經常遭遇的事情。比如派遣本國偵察機和轟炸機靠近其它國家海岸。冷戰時期,這種實踐還要更為流行。

  或早或晚,這些動作將帶來不希望的、類似2001年美國EP-3型偵察機與中國殲擊機在南海發生的事件。顯然,考慮到中日、中美目前的氣候,每一次碰撞、特別是發生了傷亡事件,都將引發嚴重的外交危機。也許,日本政府早晚會對這種持續不斷的神經戰感到疲憊,而最終承認圍繞島嶼存在領土爭端的事實,從而向中國建議採取降低緊張度的措施。

  中國針對日本的行動,從總體來說,源於日本政府那些不招人待見的政治弱智的看法,而且這種看法還經常彼此更迭。中國堅信,自身擁有政治倡議的能力,並可在他認為需要的時刻對衝突的緊張程度進行控制。

  有意思的是,中國空軍中一些類型殲擊機的技術特性,可在這種精神對抗中獲得優勢。比如,1987年在巴倫支海上空就曾發生過瑞典PC-3B Orion偵察機和蘇聯蘇-27遭遇事件。瑞典飛機為擺脫阻礙其偵察的蘇-27而急劇降低了飛行速度。他以為,低於瑞典飛機的蘇-27,應加速向側面飛行以避免出現碰撞。但因蘇-27的設計特性保障其具備絕對的機動性,有能力將飛行速度降到比PC-3B螺旋槳飛機更低的程度。而且,還能夠很好地保持住控制能力。結果,在這場神經戰中,瑞典飛機失去了速度和高度,進而發生了碰撞。值得慶幸的是沒有出現傷亡,但卻引發了一場政治醜聞。中國空軍列裝的蘇-27、蘇-37和殲-11B都具備這些性能。

  暫時看來,只能對中國圍繞島嶼的“神經戰”做出某些推測。但顯而易見的是,如果沒有清晰的計劃來贏得這場“神經戰”,中國是不會推出設立防空識別區這一想法的。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