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28日電/美國《僑報》3月27日載文《民間“反馬”反錯了目標》,摘要如下:
自馬來西亞總理宣布失聯航班MH370 “終結”於印度洋南部、無人生還後,馬政府輕率而含糊的說辭點燃了中國民眾的怒火,不少人呼籲抵制馬來西亞“一切商品及旅遊”,聲明永不踏入該國,而一些馬來西亞歌手也“躺著中槍”,梁靜茹、品冠等在發微博表示哀悼時卻被轟“滾出中國”。
搜救工作不力、信息發布混亂、重要訊息遲滯,從馬航到馬政府,在此次史無前例的航空事故危機中的表現諸多詬病,而當機上154名同胞的安危遭遇如此政府無為怠慢,加上種種陰謀論的擴散,更令中國人、華人憤懣。因此中國人以個體自由的方式表達對馬方的不滿,無可厚非。但是這種民間舉措,似曾相識,也讓人檢視。
近年來,每次中國與其它國家發生“不愉快”時,中國民眾總不會袖手旁觀。2012年,日本的“購島”鬧劇激起民間一股抵制日貨的風潮,甚至還發生了西安某日系車車主被砸穿顱骨的慘劇;2008年,因奧運火炬在巴黎傳遞受阻,一條“抵制家樂福”的口號迅速在網上蔓延,並得到34萬網民的贊成。儘管每次發生類似的事情時,總有一部分人呼籲理性愛國,但總是很快淹沒在群情激憤的“愛國口號”中。
“反日”、“反法”之中非理性的、撞破法律底線之舉已普遍遭人不齒,但兩者“反錯了目標”卻在此次“反馬”中重新上演。馬政府、馬航犯錯,但是這種錯,目前來看,也只是從政府到機構危機應對的失序慌亂,種種馬方的蓄意陰謀論等等並無確鑿證據。
也就是說,人們需要一個真相,反對的應是馬方錯誤做法,卻不應是馬航、馬國家和民眾。這一邊界應當釐清。否則,那種把賬算到了外國民眾的頭上,甚至間接算到了本國民眾的身上,做出“親者痛仇者快”之舉就會重演。而事實上,在此番“反馬”之舉中對馬國歌手的“滾粗”,已是如此。
面對馬方的處置不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派特使赴馬處理,代表一國政府的特使直接參與,對馬方的壓力已是可想而知。中國政府的積極應對,民眾應當理解,也應當看懂其中的理性。那種“對人不對事”,將企業、到政府、再到普羅大眾一律等同,無限上綱上線的思維,是有害於己的,應當戒之棄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