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對外關系進入“新常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8-12 09:30:33


7月15日,中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在巴西福塔萊薩簽署協議,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建立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
  中評社香港8月12日電/最近,中國領導人在論述經濟問題時,開始經常使用一個詞匯“新常態”。其實,仔細觀察分析中國的經濟、社會、政治乃至對外關系,人們可以發現,從某種程度上說,“新常態”不但在經濟領域裡來臨,而且幾乎全方位地迫近中國的方方面面。其他領域中,對中國內外的人們衝擊比較大的,是中國的對外關系。 

  新加坡《聯合早報》8月11日載文《中國對外關系進入“新常態”》,文章說,在現階段,中國比較多地認識“新常態”僅僅是在經濟領域,而沒有意識到在其他一系列領域裡的相同趨勢。

  首先,從時間上也許是個巧合:2014年正好是中國改革開放35周年;再過35周年,恰好是2049年,亦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0周年。

  過去35年,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成就,也帶來了許多因成就而帶來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這些問題,無論是國內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還是政治問題,抑或是對外關系中的許多矛盾,都在過去35年裡經歷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時至今日,這些問題都到了需要轉型的臨界點。

  經濟領域的轉型來得比較快,比較直觀,“經濟增速的換檔期,調整改革的陣痛期,前期經濟刺激措施的消化期”的“三期叠加效應”,是對這一狀態的比較合適的描述。

  其他領域中,對中國內外的人們衝擊比較大的,是中國的對外關系。從“韜光養晦”到“有所作為”,中國對外關系也在面臨微妙的轉型。只不過,現階段中國的人們似乎還無法准確定位這一轉型的走向和尺度,中國外部的人們對此也就更為莫衷一是。

  未來的35年,也就是從2014年到2049年的這35年,將是中國在“新常態”中,以一種新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尋求發展的階段。但究竟如何定義已經或即將來臨的“新常態”?如何准確區分“舊常態”與“新常態”之間的差異?如何把握兩者之間的銜接?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新舊轉型之間的“度”,並避免出現其間的思維和行為盲點?這是今天和未來中國面臨的挑戰。

  如前所述,經濟領域從“舊常態”到“新常態”的過渡,相對比較容易把握,其研判指標都是相對硬性的:原有的廉價生產要素的消失,本身經濟結構性問題的凸顯,經濟下行的重大壓力,這都提示人們,“舊常態”已經過去,“新常態”已經來臨,人們必須迅速調整思路,應對“新常態”下的挑戰,即便這些挑戰本身也是難度極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