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最年輕院士"的腐敗軌跡:用空殼公司撈錢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0-16 09:55:02


李寧
  中評社香港10月16日電/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圓明園西路2號院內的中國農業大學生命科學研究中心,是李寧長期工作的實驗室所在地。10月14日,記者在李寧的辦公室前看到,辦公室兩道大門緊閉,窗內一片昏暗,門前的名牌寫有兩行黑字: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李寧院士辦公室。

  《北京青年報》報道,根據中國農業大學官網發布的簡歷,出生於1962年的李寧1982年大學畢業後,在2007年當選為院士,堪稱“罕見速度”。他所負責的科研課題同樣重大:其中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2008年經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立項,投資約200億元。而李寧長期擔任這一業內公認“航母級”科研項目的副總工程師。

  李寧團隊曾創造了多項世界和全國“第一”:如世界最大的克隆牛、中國第一頭克隆豬等。“不可否認,他對科研進步的貢獻卓著,成就斐然。”一位中國農大知情的同事說。

  僅中國農大生命科學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0年的5年間,國際論文、省部級獎項等“學術產出”中,李寧占據其所在院系全部獎項的一半多。與之相應的是,其獲得經費的“吸金”能力在業內也“屈指可數”。

  同一時期,李寧所在的生物學院獲得科研項目達374個,獲得國家及各類經費達6.8億餘元。

  “李寧最受爭議的,就是他既是專項主要負責人、把關者,也是數十個子項目的負責人或顧問。”一位知情專家表示。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科研項目從立項、經費管理到項目評價,整個環節由行政部門主導,“重立項、輕研究”傾向普遍存在,身兼“運動員”、“裁判員”是一批課題的普遍做法,以強化個人拿項目、搶經費的能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