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預測中國要先讀懂中國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16 09:41:58


  中評社香港4月16日電/4月初,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偉(David Shambaugh)在《華爾街日報》上的一篇文章,引起騷動。此後,他本人又解釋,“中國即將崩潰”標題並非他本人所擬。其實,迄今為止,關於“中國崩潰論”已有許多版本,這種觀點其實存在一個共同的底本,反映出歐洲近代中國認識的框架。我們知道,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認為中國500年沒有變化,因此他把中國規定為長期“停滯的國家”。而黑格爾則認為中國是一個無法自我變革的“持續性帝國”。站在這個立場看,中國最近30餘年的高速增長是一個例外,是異常,所以也就無法維繫,崩潰也就不可避免。

  《日本經濟新聞》4月14日載文《預測中國要先讀懂中國人》,文章說,如無西力東漸,中國將仍會依照自己的路徑逐步發展。但是,從19世紀中葉,中國開始進入“近代化時間”。不論是19世紀的戊戌政變,還是此後的國民革命、共產主義革命,或30多年前鄧氏改革以及今日習近平的反腐,都是這種“時間”的一個過程。

  預測中國其實非常困難,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中國太大,如沈大偉教授所說,一個研究者難免“盲人摸象”。另一原因是,中國仍在迅速變化。今天,中國經濟仍在“中高速”前行,民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意願十分強烈,各項頂層設計也在落實。但是另外一面,腐敗、污染等問題觸目驚心。作為研究者,究竟應選取哪些因素作為預測中國走向的因素?

  研究中國,究竟要選取哪些因素作為自己判斷的依據?我想改革開放之初的一個故事也許有些啟發:A國化妝品公司曾派員調查中國市場,他們在中國走了一圈後認定,中國人均收入很低,無法購買該公司的化妝品。而B國化妝品公司也派員到中國調查,他們發現中國婦女與B國本國婦女同樣喜歡化妝。因此B國化妝品公司決意開發中國市場。事實上,B國化妝品公司的原則是對的。他們根據人性的普遍原則,而非外在的、非本質因素。其實,中國研究所依據的原則也應如此。

  對於中國未來,悲觀論者更多看到負面的“事”,如“霧霾”、“食品污染”、“官員腐敗”,而樂觀論者則更看重“人”。誰能讀懂2、30歲的中國人,誰就能懂得中國未來。今天“85後”、“90後”正在登上歷史舞台,他們的行為方式,思考方式與其父輩不同,但卻仍維繫甚至擁有超出父輩的創新熱情。同時,也不要忽視他們內在的正義感、愛國心,這是中國凝聚力所在。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