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GDP破七:中國經濟增長的底綫思維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12 09:09:02


 
  然而,不少經濟師擔心,中國在穩增長的過程中,可能重新回到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投入4萬億元人民幣,通過投資驅動經濟。雖然保住了經濟增長,但投資驅動的經濟也導致產能過剩、地方政府及企業債務提高、及房地產市場供過於,并推高了全球的大宗商品價格。至今,中國企業還繼續面對產能閑置及償債的壓力,而全球的大宗商品價格則因中國經濟放緩而崩盤。因此,中國政府提出了“調結構”的要求,以提高經濟增長的素質。

  要在穩增長及調結構之間尋找平衡點,是一大挑戰。有經濟師指出,由於經濟增長放緩,中國最近一年來提高了公共開支,從“供給收縮”轉向“需求擴張”,而總需求擴張是通過中央貨幣寬鬆與地方基建托底達致。上個月,中金公司前總裁朱雲來在新加坡舉行的論壇上指出,中國今年已投入近2萬億元人民幣的穩增長項目。他以恨鐵不成鋼的口吻形容這是資源的浪費,為過剩產能兜底,并阻礙了改革的進程。

  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需要時間,而現有的模式又具有巨大的慣性。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必須確保經濟增長不會失速。因此,中國在推進市場化的過程中,總會出現跌宕起伏的現象。中國政府最近在股市的救市行動及調降人民幣的匯率,就讓市場感到迷惑不解。不過,總體上,中國經濟是朝向更大的市場化推進。

  中國是全球的第二大經濟體,對當前全球經濟增長率的貢獻高達30%。中國經濟增長的底綫思維,有助於協助本區域緩解全球需求疲軟的衝擊。另一方面,中國調結構的努力,也將改變區域供應鏈的安排。不論穩增長或調結構,區域的經濟將繼續受中國經濟的牽動。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