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簡繁本無爭,庸人自擾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5-10 16:54:28


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寫得一手好毛筆字。(台媒圖)
  中評社香港5月10日電/現在中文很吃香,全世界都在學,但這并未讓近代以來延續至今的爭議平息——漢字,到底應該是簡體還是繁體?

  美國《僑報》5月6日載文《簡繁本無爭,庸人自擾之》,文章說,目前,這一爭議主要停留於陸台之間。台灣網民頗為擔憂,因為使用繁體字的其他地區(如香港及海外華人聚集區)漸漸接受簡體字,未來台灣可能是唯一使用繁體字的地區。但這個說法很快引來了大陸網民的反擊,他們翻出漢字演化的前世今生,力證簡體字并非現代才出現,古往今來都有過簡化字的身影,甚至在1935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也曾公布過324個簡化字,後遭遇阻力未予施行。

  關於簡繁之爭,馬英九近日給出了他的觀點:不要對抗,要融合。拋開目前政治、社會因素的障礙回到文化本身,兩岸若想實現“書同文”,融合當為共識。

  對於台灣來說,盡管全世界約有4000萬人使用繁體字,使用簡體字的人數卻超過13億,人數的差異并不意味著繁體字沒有了吸引力,也不意味著台灣人應當被動地接受簡體字。比人數更重要的是漢字的發展規律,漢字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一直處於不斷簡化的過程。類似“憂鬱的台灣烏龜(憂鬱的台灣烏龜)”這樣的繁體字,不論是在識別上,還是記錄上,甚至是在文化傳播上,都存在著嚴重的短板。

  而對於大陸來說,推廣簡體字具有一定的時代功能。新中國成立初期,減少漢字筆畫、減少通用漢字數量,對掃除文盲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如今回過頭來看,有些簡化也帶來破壞漢字表意性、切割傳承、破壞結構等困擾,部分字簡化後失去了其本身所代表的文化含義。排除全面恢複繁體字的極端聲音,大陸學界也開始認識到,對於現有簡體字中少量不合理的字形應酌情考慮恢複原繁體字結構。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