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動力”總能帶給世界絕處逢生的驚喜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09 06:35:38


 
  當人們還在爭論第四次工業革命這一命題的真與偽時,以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能化、清潔能源技術、無人控制技術等為特色的全新技術革命,已經在中國大地上萌芽:中國自主研發出運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領跑世界超算行業;中國3D打印技術在建築領域的應用時有突破,為產業化做鋪墊;在西方機構評選出的全球50家最智能科技公司裡,百度和華為兩家中國公司高居前十;蘋果公司注資中國打車軟件滴滴,共同發力智能出行…… 

  智能化的背後,是生產力的大解放,是效率的大提升,是成本的大削減,也是文明飛躍的基礎。當中國與歐洲國家共同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起跑綫上,也意味著中歐之間更明顯的合作機遇和更緊密的戰略對接。中歐創新合作生態圈、通過物理和數字網絡連接歐亞大陸等項目協議,都預示著中歐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合作潛力。 

  有時候,方向比努力重要。這是中國人生活中常說的一句話。在過去中國經濟要速度還是要質量、中國經濟靠能耗還是靠創新、中國經濟要慣性還是要平衡這些重大的抉擇時刻,中國政府頂住內外部壓力,堅定地站在了代表著未來趨勢的一邊,從對“舊模式”的迷戀中掙脫出來,瞄准改革和創新,才為中國盡快搭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紅利創造了條件、留足了時間。 

  當然,第四次工業革命要發展成為一種浪潮,紅利大幅釋放,仍然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這也為“反思創新”留出了觀察期。比如,中國互聯網金融創新所面臨的監管短板,資本一擁而上導致的新興行業投資重複,智能化設備在數據洩露、信息安全、隱私侵犯方面的隱憂,科技鴻溝可能導致的貧富差距拉大……這些伴隨著創新紅利而來的負效應,也等待中國與世界各國聯手去“拆彈”。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