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電影票房近十年首現國慶檔“瘦身”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0-12 15:00:41


  中評社香港10月12日電/從去年高歌猛進的18.5億元人民幣,回落到今年的15.8億元,同比減少14.6%——在電影市場保持高速增長的區間內,今年中國“十一”黃金周電影票房出現近十年間的首次收窄。

  新華社報道,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資金辦網站數據,儘管有《湄公河行動》這樣的“黑馬級”動作大片收穫高票房和好口碑,但從觀影人次看,依然在7天內同比少了500多萬人次,比2015年的5596萬人次減少近一成。

  而實質上,中國市場的銀幕數一直在增加。從2014年邁過2萬塊銀幕大關後,2016年初已達到3.1萬塊,這意味著更多普羅大眾可以在家門口的電影院第一時間看到中外大片。但“黃金周”的觀眾又上哪兒去了?

  來自北京、上海、廣東等“大票倉”的電影院線負責人給出這樣的觀點:接近16億元的票房在預期範圍之內,這與國慶檔影片品質、口碑、排片等具有相應關係,並不能簡單判斷中國電影票房的“瘦身”就會是產業拐點的到來。

  北京UME影城副總經理劉暉、金逸珠江院線業務負責人謝世明等認為,數據回調,其實是電影觀眾和市場逐步回歸理性的重要信號。

  在中國內地,“國慶檔電影熱”主要源於2008年的“十一”假期,當年一部改編自古典名著《聊齋》的商業電影《畫皮》第一次將“黃金周”看電影的概念普及開來。隨後一年,《建國大業》《風聲》等都曾是“十一”黃金周票房的主要貢獻者,但當時7天假期的全國總票房僅約2億元規模。

  “十一”黃金周的票房大幅攀升出現在2014-2015年,特別是2015年懷舊喜劇《夏洛特煩惱》在假期最後三天反超大熱門《港囧》。而從整體品質和口碑而言,今年“十一”黃金周“亞軍”《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和“季軍”《爵跡》的市場整體表現仍略顯乏力。

  “過去中國電影的數字增長,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人口紅利,也就是說進入影院的總人數急劇增加,市場收割的是‘從無到有’的增幅,基於各大院線在三四線城市大規模佈局、銀幕數大幅增加,這種短期內形成的高增長,仍是一種觀眾獵奇現象。”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石川分析。

  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曾在暑期檔啟動時就預測,由於通過第三方平台進行票房補貼的情況減少,觀眾群體在短期內會出現波動。

  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董事長黎瑞剛對記者說:若觀眾走進影院的習慣,只是基於追逐“廉價消費”,則市場整體的快速增長很難可持續,加之影片品質的高低起伏,中國觀眾真正形成穩定的“觀影生活方式”還需假以時日。

  除了“票補”減少和觀眾群體本身的不穩定,一些專業人士指出,“回調”對於一個高增長的電影市場而言,會是一個難得的機遇。

  影視評論人李星文認為,今年國慶票房清晰地見證了觀眾的理性,票房排名實際就是品質和成色的排序,“一分貨一分錢”正在成為市場定律。他指出,自今年早些時候《葉問3》出品方“買票房”現象受到有關部門嚴查後,投資人、製作方、觀眾群體都開始日臻成熟起來。至於那些通過自媒體平台進行短期炒作的手法,市場本身也是“火眼金睛”,普通觀眾的辨識能力也在增加。

  按照已公佈的排片計劃,“後十一”檔期,開心麻花出品的《驢得水》、主旋律大片《勇士》等將鏖戰《賓虛》《圓夢巨人》等多部進口新片,年底前還有望看到張藝謀執導的《長城》等陸續亮相。此外,李安運用新技術執導拍攝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可謂今年全球市場的大熱門,能否在年內掀起又一股中國市場的觀影熱潮,仍待觀察。

  早在2009年,導演吳宇森曾大膽預測中國電影發展將迎來“黃金十年”,這個“十年”說法若成立,則2016-2019年將是“黃金週期”邁上新台階的關鍵階段。

  至於中國電影如何克服“成長的煩惱”,著名電影人曾開出“解藥”。李安和吳宇森都曾指出,一定要設置合理的電影生產週期,使之尊重、符合電影製作的基本規律。這意味著,一部高品質的作品最快也需要2-3年,多則5-10年,這期間不乏推倒重來,影史上創紀錄的《泰坦尼克號》《阿凡達》等都是如此。

  短時的沉寂或將為新的增長空間創造條件。業內認為,這無疑又將考驗中國觀眾和投資者的耐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