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14年抗戰”不只傳遞出一個新概念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1-11 13:27:56


  中評社北京1月11日電/近日,網傳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下發2017年1號函件《關於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1月10日上午,記者從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了解到,這封函確由該司所發,目前2017年春季教材已全面落實。

  其實,很多人尤其是現在的青少年在談起“八年抗戰”時,都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拉開全民抗戰之前,日本的鐵蹄已經在我國的東北三省等地踐踏了多年,尤其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侵略者為進一步挑起全面侵華戰爭,陸續運兵入關。到1936年,日軍已從東、西、北三面包圍了北平(今北京)。在這期間生活在這一區域的中國民眾難道真的就甘願為亡國之奴?一點反抗行動都沒有?

  包括筆者在內的大多數沒有經歷過那段歲月的國人,都對“八年抗戰”這一歷史概念存在誤解。事實上早在1937年形成全國抗戰局面之前,發生在東北局部地區有組織和民眾自發的“抗日救亡”一直就沒有停息過。眾所周知的民族抗日英雄楊靖宇,從1932年就受黨中央委托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白山黑水之間。但由於這一時期並沒有形成全國性的抗日局面,直到七七盧溝橋事變之後全國抗戰爆發,作為全民抗戰的起點,時間才定格在1937年,實際上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之後乃至日本侵略中國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點燃了中國抗日的烽火。

  “八年抗戰”作為全國性抗戰的一個單獨概念,並不存在任何問題,但作為普及社會大眾的一種歷史概念,“八年抗戰”顯然既不能全面概括中國民眾發自內心的反對外寇侵略,更難以全面彰顯億萬國人為抵抗侵略而展開的自發衛國鬥爭,尤其是在全面抗戰爆發之前,那些在條件十分艱苦的環境下為抵抗侵略而英勇犧牲的仁人志士、普通民眾,很可能會因為“八年抗戰”的時間局限,讓他們享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精神傳承。將“八年抗戰”全面落實為“14年抗戰”,不只是概念上的一項修正,更是對歷史的尊重,是對受倭寇壓迫地區局部民眾自發抗擊侵略的一種精神弘揚;更是在告訴後人,為抗擊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人們,無論犧牲在八年全國性抗戰期間,還是在此前的局部自發抗戰中拋頭顱、灑熱血,國家都不會忘記他們,人民更會世代銘記。

  “八年抗戰”是傾國之戰,是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反擊侵略者的衛國戰爭,而此前6年,發生在東北局部被日寇侵略地區的反抗行動,除了部分是由我黨組織的抗聯武裝游擊隊進行之外,還有不少則是來自民間自發的抗日武裝甚至是個體為保衛家園的抗擊行動,雖然這些“零散”的抗日行動並不足以撼動日寇全面侵略中國的狼子野心,卻也是引燃全國民眾團結抗日的一根根導火索。而那個年代流傳於全國的一首《松花江上》,歌詞中反覆出現的“九一八”,既是對日寇侵略惡行的悲壯控訴,更是在全國吹響反擊日寇的犀利號角,中國的抗戰理當也不能沒有“九一八”這一沉重符號。

  每年在9月18日這天全國各地響起的防空警報,在坊間百姓的心目中也早已把九一八視為抗戰的起點,此次國家教育部在全國中小學教材中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既是告訴後人一個真正沉重的抗戰歷史,也是最厚重的國恥教育,更會讓廣大青少年無比珍惜今天和未來的和平。

  實際上,從國家最近幾年紀念抗戰的表述和現場的布局等公開報道中,人們已經感受到“14年抗戰”概念的形成。2014年9月3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行的紀念活動儀式現場出現了14個方陣、140面彩旗;儀式上,鳴響了14聲禮炮;現場放飛14000只氣球,抗戰紀念館南面廣場上高14米、漢白玉基座的國旗杆,象徵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投降,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14年抗戰歷程。全面落實“14年抗戰”概念,不只是一種概念的更新,實質上更是一種務實的觀念轉變,彰顯出反擊侵略戰爭中國與民的對應關係,是對來自民間自發反侵略的一種“國家態度”,這在實現未來偉大中國夢的征程上,仍然有著非同尋常的積極和現實意義。
 (來源:北京青年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