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評鏡頭:台灣推廣各式農業機械改善缺工
http://www.CRNTT.com   2018-09-05 00:37:25


蔬菜移植機前方兩根紅桿子,是用來測量地形,若高低不平可以透過機械調整。(中評社 黃文杰攝)
  中評社桃園9月5日電(記者 黃文杰)台灣“缺工”嚴重,不光是工商產業找不到勞動力,連農業也是,於是推動“農業機械耕作服務系統”(農機Uber)平台,從代耕中心轉型而來,透過資訊網路科技,整合協調代耕機械和人力,提高農機使用效率,為改善農業“缺工”,跨出了一步。

  “各縣市農業機械耕作服務協會授旗典禮暨自創品牌農產品發表會”今日中午在桃園市舉行,會場有縣市授旗典禮,場外也有大型農業機具展示,可以看到新一代的大型農事機具,如何改善與克服農業“缺工”的窘境。一輛日本原裝進口的蔬菜移植機可以克服地形不平,採用“之”字形栽種,不用雇工彎腰播種菜苗。

  依據“行政院”“主計總處”人力資源調查,1978年度,農業就業人數為160萬人,到了2015年度,農業就業人數55.5萬人,大幅衰退嚴重。

  其中65歲以上比率為17.3%,45~64歲比率為57.3%,30~44歲比率為19.6%,15~29歲比率為5.8%。主力農家平均年齡57歲,農業經營者呈現高齡化。

  農業人力來源以家庭成員為主占86%,臨時工占10%及常僱員工占4%為輔。農產業勞動力以自家工為主、僱用臨時農村人力或換工為輔,主因是勞動力老化嚴重,投入參與農業生產的人數逐年降低,薪資所得、工作環境不如都市地區等因素的推波助瀾下,加上農村人口外流,一旦作物產區集中、產期重疊,造成勞動力調度困難,只有在產期達到高峰時,農場主才願意以較高薪資僱用農工,補充基礎勞動力。
 
  台灣農村一直“找嘸工”(閩南語:找不到工人),只能請高齡者及其他的零散的勞動人口提供基礎勞動力,但仍不足以支撐台灣農業整體生產需要的人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