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6.8%後,中國經濟新思路
http://www.CRNTT.com   2020-04-27 07:05:26


 
  在新基建啓動之初,官方便已為其定調,拒絕傳統基建那樣的“大水漫灌”,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有要引入民間資本等新的舉動。這是為了避免走傳統基建“一哄而上”的老路,造成新的產能過剩。 

  新基建大多屬於“科技基建”,除了5G基站和大數據中心建設外,更大的投入是在技術和人才上,硬件鋪設僅占較小部分。因此,新基建投資的原理并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增長”,其意義更在於附著其上的“衍生物”。國家發改委基礎司副司長鄭劍曾表示:“要以新基建為牽引,推動傳統基礎設施優化服務和提升效能,統籌推進更多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慧城市等項目建設,構建適應智能經濟、智能社會發展需求的基礎設施體系。” 

  與其說新基建是新一輪刺激經濟政策,不如說著力點更多放在了培育新產業、助推企業數字化轉型上。 

  最後是長期政策,啓動要素市場改革,以期“改革紅利”的到來。 本月初,中國官方發布《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文件,其中改革規劃涉及了土地、戶籍、金融、數據等方面,可以說涵蓋要素市場改革的新舊方面。可以預見,要素自由流動與要素價格市場化將成為新一輪結構性改革的抓手。 

  經歷了四十多年的改革,中國商品的定價、流通、分配等方面的市場化已十分充分,但是在要素市場領域,政府對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等幹預仍然較多,本輪改革便是要使要素在不同經濟體間配置不均衡的情況有所改觀。 

  要素市場背後盤根錯節,涉及各個組織與部門的利益。重啓要素市場改革將是破除既得利益集團的一個重要切口。若改革有成效,不但經濟領域的市場化程度會有所提升,同時戶籍制度、農民土地確權等社會問題也將得到相應解決,勢必釋放出巨大的改革紅利。 

  但要素市場改革是深層次改革,涉及領域衆多,其艱難程度也是前所未有,因此,短期不一定能看到功效。 

  從中國近期出台的宏觀政策來看,有整體政策“後移”的現象。此次疫情對全球經濟、產業鏈都會在供給與需求端產生深遠影響,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上升的情況下,中國啓動新基建,注重新舊動能轉換,同時也有“向改革要紅利”的舉措,這些都不是疫情之後才有的籌謀,除了政策定力外,也體現了在變局中謀求自我突破、“穩中求進”的思路。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