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後浪”之爭看中國“新青年”
http://www.CRNTT.com   2020-05-07 09:11:23


 
  換一個角度看,一篇演講、一段視頻難以為當代的中國青年作出完整定義。

  與“60、70、80後”相比,中國的“90、00、10後”成長在一個更加“現代”的社會。一方面,這樣的社會讓年輕人擁有了更多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無論是熱愛制作美食的城市打工仔、生活在異國他鄉的中國留學生,還是電競、Cosplay或極限運動的愛好者,都可以通過互聯網找到自己的圈子和粉絲,獲得自我認同。

  同樣,正如美國哲學家赫伯特•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所批判的,高度工業化、技術化的“消費社會”也面臨著思想單一化的風險。絢麗的廣告和造星節目充斥之下,年輕一代是否還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麼?“飯圈”帶給年輕人身份認同的同時,是否也加劇了不同“圈子”壁壘的形成?生活方式的多元,是否僅僅流於膚淺的層面?

  由此觀之,《後浪》之爭恰恰證明獨立自主、進步創新的“五四精神”并未被經濟的發展和消費的繁榮所消弭,這也符合何冰在演講中所傳達的:“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

  有網民打趣此番爭論為“史上最接地氣的五四青年節紀念”,不管所持觀點如何,是“前浪”還是“後浪”,都可以參與這場討論。而“接地氣”的背後,折射出今天中國的年輕人面對自己國家更加自信的心態。

  不喜歡《後浪》視頻的網民直指大城市高房租、996工作制帶來的壓力,壓力之下,年輕人并沒有太多“選擇的權利”。

  其實,能够以客觀理性的心態探討社會發展中的問題,正是社會進步的標志。101年前,愛國青年面臨著救國存亡的內憂外患;新中國成立後,一代又一代青年經歷了“文革”、改革開放、下崗潮、“入世”、北京奧運等風雲激蕩的歲月;今天,中國青年將面臨新冠疫情帶來的一系列新挑戰與新機遇。

  後疫情時代,中國青年如何保持住“心中有火,眼中有光”的狀態,或許將成為他們真正的“成人禮”。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